经济下行压力,市场竞争加剧,客户需求更趋多元。面对新形势,我市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今年以来的发展情况怎样?它们如何在市场汪洋中激流勇进?在企业发展布局上它们又有哪些新动作?本期民企会客厅邀请我市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与您共同分享他们的所思所悟。
利好助推 在细分赛道上稳步发展
主持人:今年以来,企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如何?遇到哪些机遇与挑战?
邓香华:我们公司主要是给国内外头部家电和智能家居企业提供外观结构件、装饰部件等。比如,常见的空调面板多为单色调,我们可以做出各种纹理图案,让产品外观更炫、更具个性化和多元化。今年以来,存量市场发展一直比较平稳。尤其是国家出台了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相信将对家电行业带来较大的增长。
潘儒愿:公司成立后,我们一直聚焦卫生用品赛道,以此为基点不断创新产品、拓宽品类。今年以来,公司营收保持平稳增长。其中,养护类卫生用品是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市场潜力依然很大。
颜文山:我们从一家大型进口工程机械维修企业,转型成为国内最早自主研发制造中小型轮胎式液压挖掘机的企业。如今,小型轮式挖掘机在工程机械行业占比提升10%左右,且占比还在提升。尽管有着良好的市场空间,但是市场竞争依然激烈。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许多头部工程机械企业也看上了“这块蛋糕”,纷纷开始涉足该领域,市场竞争对手陡然增多,对于中小企业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练好内功 研发创新满足多元化需求
主持人:面对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企业要如何维持原有的优势,同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寻求更大发展呢?
邓香华:国家政策刺激对企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前提是企业自身要练好内功。我们行业有个说法叫旺季抓生产,淡季抓质量和技术。我们在抓质量和技术研发上做了很多工作。通过工艺的创新,让产品看起来更酷更炫。我们也做功能性部件,比如可触控的电子部件。随着招工遇到挑战,我们通过设备自动化改造,降低对人员的依赖。在产品创新上、市场上如果发现新的技术亮点,或者客户提出的技术需求是企业目前还没有的,我们就会积极投入研发。比如,此前我们在为一个俄罗斯客户研发一款音箱面板时,就创新性地发明了一种新工艺,该项工艺还获得了发明专利。这个项目研发费用投入了40多万元,但是一年单品销售额就达2000多万元,利润相当可观。企业自主研发的同时,应寻求与高校的合作与技术支持,这是攻克技术难题很好的路径。
潘儒愿:研发创新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依凭。随着女性消费者健康护理意识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她们对养护类产品的需求也日渐增大。2013年我们与高校合作研发女性中医药养护护垫,2016年雪莲养护贴推向市场。由于是全新的产品,国家没有相应的标准。2018年我们牵头起草了相关的行业标准,2021年工信部正式发布了行业标准。为保障产品品质,2018年我们投入2000多万元自建检测机构。2019年检测机构获得省市场监管局颁发的实验室资质认定(CMA)证书,成为省内首个取得卫生巾(护垫)新版标准全部检测项目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今年4月,又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
颜文山:面对挑战,创新是保持企业领先的不二法门。作为最先进入小型轮式挖掘机领域的企业,尽管具备先发优势,但市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考验依然不会减少。这两年我们主动下沉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十多种机型,覆盖经济型、中端及高端机型。通过工艺改善降低成本,提升产品优势。同时,进一步拓宽产品适用场景,通过开发不同属具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实现机器换工。我们还加大了海外布局,着力开拓东南亚、中东、东欧市场。目前出口占比10%,空间依然很大。去年在创新研发上,我们投入了2500万元左右。
精益管理 “点滴”推进自动化进程
主持人:在推动企业创新、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上,有哪些心得与体会?
邓香华:我们鼓励一线员工全员创新,对员工提出的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进行相应评估,然后给予现金奖励。一些员工可能不懂技术,但是对生产线管理有一些看法或建议,只要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都算是合理化建议。我们制定了相应标准,比如将技术创新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评审团队对员工提出的创新进行评级,然后根据评级发放奖励。之前,我们一位自动化工程师针对家电产品外壳的“胶口”提出了自动化的想法。原来这个“胶口”需要人工用刀片一点点削割,效率很低。这位工程师经过多番尝试,最终该环节实现了“机器代工”,生产效率提升了五六倍,还节省了两个工人,研发出来的自动化治具一个月就回收了成本。这些年,我们针对不同生产环节,持续推进“点滴”式自动化进程,不断填补自动化的空白。在产品布局上,除了现有的传统家电和智能家居外,我们也在尝试进入美容护肤行业,比如美容仪、面膜等配件的研发。如今,行业竞争加剧,只有通过产品创新、延伸,才能让企业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此外,技术与产业链优势也是推动企业在降本增效中获取发展动能的因素。
潘儒愿:在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传统卫生用品企业要保持市场优势,必须在品牌建设、研发创新投入、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练好内功,还要在营销手段上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2022年,我们开始做直播、短视频,自建80多个人的团队,自己培养网红,目前在抖音里粉丝有百来万。这是一个新的传播方式,中小企业应该去拥抱,大胆尝试,才能在竞争的丛林中脱颖而出。当然所有渠道最终的落点还是产品,而产品创新依赖于生产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创新更多的时候并不是大动作,而是通过细微处创新给予消费者更好的体验。我们每年有十多项创新获得专利。对于精细化管理,我们持续投入自动化生产线,应用ERP等信息化系统,实现设备运转实施监控、快速反应,让管理人员更清晰有效地做出判断,提升管理效率。此外,我们必须保持信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坚持长期主义战略,只有保持这样的信念,企业才敢于去投入,大胆去创新,也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并获得发展。
颜文山:在经营管理上,我们2021年开始导入精益化生产。每年做一期精益管理,并于去年年底基本完成。通过精益管理,我们实现了工艺改善、优化了制造流程、提升了员工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员工工作安全性、降低了运营成本。信息化、数字化应用势在必行。目前公司已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等信息化系统。今年,我们还新上线了自有APP,推出远程车况监测等功能。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通过产品与技术创新另辟蹊径,中小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记者手记
乘势而上
创新求变
“市场竞争激烈”“太卷了”……记者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不过在走访中发现,尽管言语中透露出压力,企业却依旧饱含着强有力的发展韧劲,在市场的汪洋大海中破浪前行。
企业经营如逆水行舟,发展韧劲背后,有未雨绸缪的布局、有市场倒逼之下创新驱动的清醒。记者发现,保持良性发展的企业,往往善于拥抱新趋势,并努力与企业发展相融合。不论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风起云涌,还是这两年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技术,许多企业在短暂的迷茫之后,当机立断乘势而上,让其成为企业长袖善舞的“利器”。正如潘儒愿所说,不跟上趋势,企业发展更没有机会。为适应新生代消费者习惯,他们自建直播团队,借力新渠道,让消费者更精准地看到企业。与此同时,许多企业也清醒地认识到,营销创新的落点始终在产品,跟上市场新需求,拓宽产品的内涵与外延,让产品创新的边界持续向前延展,是企业保持生命力的动力来源。
尽管前进的道路荆棘密布,但是企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精彩剧情依然在持续演绎着……(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