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儿童青少年是黄金期。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体育总局22日联合发布《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下文简称《导则》),创新性提出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三级预防策略。中小学生肥胖问题为什么需要警惕?全面预防“小胖墩”,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本期嘉宾:丁家发、贾选慧、戴先任
应引起重视
□丁家发(职员)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居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增长较快,成为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今,许多家长开始为自家“小胖墩”而犯愁。对此,社会多方亟待采取措施,让“小胖墩”减减肥。
儿童肥胖一直是个日趋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我国儿童肥胖率不断攀升,主要大城市0到7岁儿童肥胖率约为4.3%,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数达3496万,加起来近4000万。如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计到2030年,0到7岁肥胖儿童数量将增至664万;7岁及以上超重肥胖儿童数将增至4948万。
“小胖墩”多,对孩子身体健康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如肥胖甚至可能让孩子患上一些“老年病”,诸如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等。随着儿童青少年爱美意识增强,因肥胖导致的自卑、不合群的情况就会变多,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当脂肪蓄积超过一定程度,会对青少年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生长激素等众多激素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仅影响到孩子身体正常发育,也会影响到学习。肥胖的孩子相对来讲容易疲劳,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更难得到好的学习效果。
肥胖症低龄化倾向,应引起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重视,亟待采取应对措施。在“双减”政策下,孩子们学业负担已大为减轻,也为肥胖防控创造了有利条件,针对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政府、家庭、学校及全社会都有必要干预。
以预防为主
□贾选慧(教师)
全面预防“小胖墩”,《导则》提出的“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三级预防策略,是对青少年健康问题系统化解决的积极探索。
预防为主,意味着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倡导合理膳食和规律运动,从源头上减少超重肥胖的发生。早期干预,则是在问题初现苗头时及时介入,通过个性化指导和行为矫正,避免问题恶化。疾病预警则是建立一套动态监测机制,对潜在风险进行及时识别和应对,防止超重肥胖向慢性病转化。
在预防层面,学校作为实施预防策略的主阵地,应当积极响应《导则》中提出的每日至少一节体育课的要求,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身体活动时间,同时加强营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家庭和社会也应承担起责任,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抓住最佳时机,通过专业评估和个性化方案,帮助有超重或肥胖倾向的孩子调整生活方式,恢复到健康体重。这需要家长、学校和医疗保健提供者的紧密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疾病预警机制的建立,则是预防工作的重要补充,它能够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从而降低慢性疾病的风险。
全社会应当携手合作,将“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理念付诸实践,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健康未来。
须各方联动
□戴先任(职员)
“小胖墩”难瘦,“小胖墩”还在增加,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比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学生欠缺体育锻炼,又比如学业压力大,孩子变得越来越“宅”,越来越不好动……
一些学校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对学生体质仍不够重视。一些家长未能充分认识到肥胖的危害性,对孩子肥胖存在认知误区,或认为孩子肥胖可爱,不主动想办法控制孩子体重,或认为肥胖儿到青春期就会“抽条”,会自然瘦下来……
防控“小胖墩”,要走出这些理念误区,多方联动,形成全社会合力。
家长不能把孩子肥胖只是当成可爱、“萌萌哒”,而忽视了肥胖“可爱”的面具下隐藏的健康风险;要提高健康素养,改变观念,认识到肥胖对孩子健康的危害性,注意控制孩子的体重,帮助孩子管住嘴、迈开腿。
学校、家庭要重视学生的健康饮食,培养学生的健康饮食习惯。还要破除教育功利化理念,真正重视体育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补上体育教育的短板。
此外,要大力推广全民健身,加快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体育成长环境,让孩子们进行体育锻炼能够“习惯成自然”,变成一件日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