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易招弟”改名成功的经历被央视网报道后,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她把自己的经历发到社交平台,帖子收获了5.5万赞,1.2万条评论里,有人祝贺,也有人为她鸣不平。“招弟”改名,是对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抗争,更是时代进步体现到个体身上的直观反映。我们也期待着,会有更多人站出来,破除更多的陈规陋习。
名字作为人出生后的第一个标签,本该被寄予最美好的期许与祝福。但有些名字却传递着不公——“招弟”就是如此,与之类似的还有来弟、念弟、求弟等等,这些名字直白地体现了对于“生个男孩”的渴望,折射出一个家庭重男轻女的观念。这种陈旧观念由来已久,影视、文学作品中多有出现,如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中,上官金童的七个姐姐,分别叫上官来弟、上官招弟、上官领弟、上官想弟……影片《甜蜜的事业》也有类似情节,产房里,一溜女孩自我介绍:“这是来弟、盼弟、换弟、梦弟……”是片中的笑点之一。此外,影片《我的父亲母亲》里章子怡扮演的“母亲”也叫“招娣”。电视剧《光荣时代》《娘道》《渴望城市》等,都有“招娣”……
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招弟”。有媒体在全国政务服务平台查询,发现仅以人口最多的几大姓为例,起名“招弟”的女性就有好几千个。名字不仅是一个符号,更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这成千上万的“招弟”,是一段社会现实的见证与时代印记的注脚。父母把自己的愿望强行附着在女儿的名字里,却忽略了这个名字对她们的影响。当她们有了自我意识,懂得名字的含义时,这名字往往成为一道难以言说的阴影。正如一个改名成功的“招弟”所言,自小这名字带来的自卑感如影随形,因为她的名字常常成为别人讨论和嘲笑的对象,她害怕表彰大会,怕别人念出自己的名字,也怕自我介绍。这些困扰如同无形的枷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自我认同和心理健康,造成深刻而持久的心理伤害。
查找网络可以发现,类似的改名案例不止一个,每次都能引起不小的关注。任何人的姓名都不该被贴上他人的标签。“招弟”们选择改名,用这种方式与附属的人生说再见,实际上是她们告别陈旧观念、摆脱束缚“找回自己”的过程。她们告别的不仅是曾经的名字,更是那个曾经被名字束缚的自己。摆脱这类名字,是她们对过往成长经历的一种反抗,也是对男女平等的遵从和践行,更是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招弟”们改名的行为值得鼓励,同时也警示我们,那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传统观念依旧存在,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共同努力,改掉“招弟”这样的名字,更要改掉那种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放下寄托在孩子身上的不必要的执念。随着社会的进步,重男轻女的思想早已被淘汰,男女平等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可以预见的是,“招弟”之类的名字会越来越少,类似性别歧视的陈旧观念也将退出历史舞台。我们期待改名后的“招弟”们,拥有独立、自信的新生活,也期待着更多人站出来,向依然存在的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宣战”,推动移风易俗再上新台阶。
当然,任何事情都要客观辩证对待,名字对一个人来说固然是重要的象征,但并不能概括一个人的全部,更不是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的成功,与持之以恒的拼搏与努力关系更大。我们期待着那些陷于“名字困境”的人勇敢走出来,跳出桎梏,用实际行动演绎自己充满意义、多姿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