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7月30日

刺桐花红

□向贤彪

八一建军节将至,我常常想起在泉州军分区工作的往事,想念朝夕相处的战友,回味紧张的训练、演习的情景。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些为创建泉州双拥模范城而作出贡献的双拥模范人物。我曾组织军地协作,创作出版了《刺桐花正红——泉州市百名双拥模范人物报告文学集》。每每想起为双拥模范立传的经过,我心里至今还涌动着难以抑制的感动与激情。

我是2004年5月调到泉州军分区任政委的。报到伊始,在我的案头上放着一本《山水长相依》的报告文学集,那是由《解放军报》记者采写的,全景式地反映了泉州市双拥共建工作成果。在我第一次主持的军分区党委常委会上,我就提出:军分区作为军地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不仅要抓好征兵、民兵训练和预备役工作,还要以很大的精力牵头做好双拥工作,为泉州再创双拥模范城作出新贡献。

每次下基层调研,我都把发现和收集双拥典型的事迹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泉港区涂岭镇驿坂村一农民曾国阳,早年曾倾心相助一位探亲归队受阻的战士,从此开始了25年的拥军征程;泉州市一电脑专家创办退伍军人电脑技术培训中心,让一大批只会操弄枪炮的退伍战士成为电脑操作能手;鲤城区东门小学几任校长心系军人子女,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和关爱,使他们茁壮成长;驻军某连指导员把驻地当故乡,带领全连官兵为群众做好事上百件,13年为驻地中小学学生军训从未间断……

当这些双拥模范人物的名字和事迹,被我一一记在本上、刻在心上,不禁萌发了为报告文学集《山水长相依》写续篇的想法。当我把这一想法与时任军分区司令员邹卫国、政治部主任胡建斌进行交流时,没想到一拍即合。那天,看到窗外刺桐花正开得红火,在阳光下分外夺目,于是,一个响亮的书名,从我们三人的口里脱口而出——《刺桐花正红》。

我自告奋勇担当起该书的总策划、总撰稿、总编审的重任。一次次修订征稿方案,一次次遴选写作人才,一次次审定各单位报送的双拥典型名单。各单位的大力支持、撰稿人的写作激情,让我感动。不少负责双拥工作的军地领导亲自出面调查核实、审查报送的推荐材料;为了按时保质完成创作任务,许多担任写作的同志冒着炎热酷暑,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训练现场认真采访,力求掌握更多鲜活的例子,不放过精彩细节。

一位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听说要为双拥人物立传,她专门打电话给我,主动推荐了一位我们没有掌握的典型——安溪县民政局一位负责优抚工作的干部。军分区派人核实,确定事迹过硬,将其列入采写对象。随后这位省作协会员又主动请缨,承担起创作的任务。一连数天,她跟随当事人下乡,走的是山间小路,吃的是农家饭菜,向优抚对象了解情况……采访越深入细致,对当事人越发心生敬佩,她连夜以《淳朴》为题,写出了一篇5000多字的报告文学,把主人公淳朴的品格、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获得本书征文一等奖。

经过各方鼎力相助、军地密切配合,仅用4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选题、采访和写作、付梓的任务。一本封面以刺桐花为背景的《刺桐花正红》报告文学集“横空出世”了!它集合了一百名双拥模范先进典型,可谓阵容强大,蔚为壮观。它体现了泉州市双拥共建工作的新高度,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书一经出版发行,便好评如潮,摆上了全省、全国双拥模范表彰大会与会代表的案头。

“军民本是一家人,根脉相连情意深。军人始终心系着百姓,百姓永远信赖人民子弟兵。小车推出胜利路,血肉铸就新长城……”沐浴着阳光,《爱我人民爱我军》的音乐旋律响起,泉州双拥工作犹如那火红的刺桐花,年年开、年年红。

--> 2024-07-30 □向贤彪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93147.html 1 刺桐花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