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7月30日

扶卿巷:见证泉州科举人文传承

扫二维码,赏古街巷中的老泉州。

扶卿巷示意图(陈慧芬/制图)

“忠勤正直”碑

泉州府贡院碑

巷遇档案

泉州市鲤城区扶卿巷,又名楠仔佛巷,旧时巷中住一个大官,府第门匾上写有“扶卿第”,扶卿巷因此而得名。“楠仔佛”即“番石榴”,据巷内老人介绍,巷中原有一棵较大的番石榴树。

扶卿巷位于中山中路与南俊路之间,与打锡街平行,自古就位于城中的繁盛之地,旧时属于古城南隅集贤铺大泉涧境。

□融媒体记者 王了文/图片(除署名外)

石碑 刻有清代皇帝御书

扶卿巷15号古厝是清代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黄宗汉的出生地,古厝东侧还挂有扶卿巷17号的门牌。古厝主人黄海云介绍,黄宗汉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出生于这座大厝,几十年前门前还有4块旗杆石、养马的马房,因黄家面向马路打锡街,因此黄家也被称为“马路黄”。后来由于附近修建人民医院,以及打锡街改造,大厝面积有所减少,1998年经过改造后,大厝更适合居住,前落经过修复后保持了旧时的模样。

黄宗汉的黄氏一族被称为“观口黄”。据“观口黄”后人黄承洁介绍,“观口黄”是黄守恭“紫云黄”的分支,以前居住在泉州法石,奉“满库”为堂号,后来传至八世黄世熊,由法石迁居郡城,因聚居于元妙观口,因此有了“观口黄”的分支名。当年黄宗汉家族有着连绵古厝,从观口一直延伸到如今的集贤铺扶卿巷。观口黄历代涌现出许多书香门第,黄宗汉的父亲黄念祖是清嘉庆辛酉科举人,儿子黄贻楫是探花,一直到现在,观口黄都有许多后人在文化教育岗位默默奉献。

黄家院内保存了一块清代石碑,上有清咸丰帝御书的“忠勤正直”4个大字。黄海云介绍,这块石碑原来是一座黄宗汉牌坊上的构件。泉州市鲤城文史学会执行会长林建强引用《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一·黄宗汉》的记载认为,在清咸丰四年(1854年),因黄宗汉在“办理防务、海运,及本境治匪、察吏,精详无瞻顾,深堪嘉尚”,得到咸丰帝特诏褒励,特赐御书“忠勤正直”匾额,勉其慎终如始,以成一代良臣。

黄海云说,黄家还流传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说1860年英法联军进京时,咸丰帝和慈禧太后逃亡承德府,黄宗汉力图救亡,慈禧太后对他恨之入骨,将其革职并宣布永不叙用,追回御书“忠勤正直”匾额。因为泉州在京城千里之外,牌坊并未拆毁,后来与黄宗汉有交集的晚清名臣左宗棠经过泉州,黄家才拆掉牌坊,但这块石碑保留了下来。20世纪60年代,黄家在石碑上涂上泥灰,避免被破坏。历经多次磨难后,这块石碑完好保存至今。

考棚 明清两代学子在这里考秀才

黄家大厝门前,立有一块写有“重修泉郡试院记”的石碑,记述了清光绪三年(1877年),黄宗汉的亲属捐资6600多两白银修缮泉郡试院,让试者“晴得明,雨得蔽”,清光绪帝立碑颂扬其功德。

黄海云说,古代泉州人文鼎盛,科举成就闻名全国,这是关于泉州试院的重要史迹,也是观口黄捐资助教的历史记录。这块石碑原来嵌于黄家大厝的墙壁中,20世纪60年代也是用泥灰遮盖,才保存了下来,后来移至门前。

黄家大厝东侧,是打锡街157号的鲤城区政务服务中心,这是以前泉州府贡院所在地。贡院,又名试院、考棚,院内立有“泉州府贡院”碑,碑后写有“又名考棚,系明清两代考秀才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泉州郡守王十朋拿出俸禄,将泉州府治西、肃清门内部使者馆创为贡院。第二年元宵节,王十朋亲自在贡院举行宴会饯送士子上京赴试。从此,泉州有了科举考试专用场所。元代时,泉州贡院废弃,一直到清乾隆四年(1739年),泉州知府王廷诤、晋江知县李永书及泉州士绅,再建督学试院于集贤铺,也就是如今鲤城区政务服务中心所在地。当时试院内,中有大堂,后有内署,前有大门、仪门、东西辕门,左右有东西廊。东西辕门外,还有提调堂、公署、巡捕厅、供给所,规制完备,规模宏大。

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泉州知府正式筹办“泉州府官立中学堂”,1912年春易名“泉州中学校”,迁校于此,这就是泉州五中前身。

鲤城区政务服务中心门前的打锡街与南俊路交界处,以前名为考棚口、道口街。清代中后期,道口街是古城内著名的书市,遍布书坊。其中以辅仁堂开业最早,藏版最多,其后有聚德堂、崇经堂、绮文居、郁文堂等,所刻书籍涉及经、史、子、集、小说、医书、曲谱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后,又开始刻印经义、史论、时务等书。

扶卿巷、考棚所在地的文脉流传至今,见证了泉州科举人文的完好传承。

--> 2024-07-30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93167.html 1 扶卿巷:见证泉州科举人文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