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四季,烟火暖,过日子,少不了厨房。可厨房是一处相当麻烦的地方,煮饭像一场征途,去厨房犹如去上班,明明谈不上喜欢,但还是得长相厮守。为了远离厨房,我有时也到餐馆就餐,一方面是改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帮味蕾排解思乡之情。
在餐饮业的江湖中,农家菜占据着一席之地,食之者众。农家菜馆凭借着食材鲜活,做法古朴,提供家常味道的菜肴,吸引了各方食客。我也非常喜欢这类餐馆,经常光顾,甚至成为它们的回头客。去的次数多了,有时和店主熟络起来,他们喜欢问我菜的味道如何,我总会回答说:“若是菜品再‘土’一点,味道再‘农’一些,最好是有点烟熏味就更好了。”但是实际上我也无法说得准确到位,后来想想,我或许更想尝的是萦绕在柴火灶台上的那抹家乡味道。
20世纪70年代,是我的童年时代。那时的老家河市桥头还没有通电,也没有煤炉,更没有煤气灶和天然气,做饭用的是柴火灶。柴火灶,顾名思义,就是烧柴火的灶,村里家家户户都是用土和砖砌成的灶台。那些灶台上立着一根长长的烟囱直通屋顶,灶台上则架着一口大铁锅,家里只要做饭,柴火一烧,炊烟就会从烟囱飘出来。那时一到饭点,炊烟袅袅就是乡村极具诗意的标志。过去寻常人家能飘出炊烟的时刻,大多局限在一日三餐,而乡亲们最大的愿望就是灶里永远有火,因为柴火的温暖能直达心里,心会跟着厨房亮堂起来,也就对饥饿不再感到恐惧。
当时的课余时间,烧柴火成了我最常做的家务。每次家里大人做饭,我就端坐在灶口前的小木凳上,不停地往灶里添柴,灶膛里火苗尽情地舞动,火焰总是将我的脸庞照得红彤彤,虽然夏日会觉得十分难耐,但是在寒冷的冬天,这却是一种享受。随着加火进程的推进,饭菜的香味会渐渐弥漫开来,有地瓜的香、米饭的香、麦糊的香,也有芋头的香、高丽菜的香,还有咸粥和咸饭的香、面线糊的香,这些香味总是随着锅里蒸腾起来的水汽笼罩着整个灶台,然后将我笼罩在其中,感觉是那么的温暖可亲,而我的课余生活就伴着这些饭菜香,在灶台间慢慢地溜走了。虽然烧柴的过程谈不上快乐,但一想到烧完柴火,我就能享用美食,那时每天竟也会对烧柴火生出些许期待,幻想能多烧几回。
如今,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老物件消失了,包括我坚守过的灶台。现在,每当我打开煤气灶,使用现代炊具在厨房里做饭,眼前就会浮现老家过去炊烟袅袅的情景,而一旦回味起老家灶台上的烟火气,一股暖意就会涌上心头。我想,或许是和自己想法不谋而合,所以当下才有那么多的人热衷于在农家菜里寻味,大概都是想重温一下儿时的味道,也借着熟悉的饭菜香,去找到通往家乡灶台的那扇门,去留住那一缕魂牵梦萦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