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不论是长辈还是同龄人,都对鱼情有独钟,相比起来,不爱吃鱼的我,显得特立独行。父母对此也很纳闷,心想家里两代人都爱吃鱼,照理来说,身为小辈的我也应该喜欢吃,为何我会对鱼有抵触情绪?
面对父母的疑惑,我总是不以为意,毕竟不喜欢吃鱼也算是人之常情。因为鱼肉没有猪肉和牛肉那么肥美,而且鱼肉还时常夹带着刺,无法让人体验大口吃肉的乐趣。吃鱼肉的时候,不仅要仔细检查有没有刺,还得担心会不会发生被刺卡住喉咙的情况,估计就是这些原因,让我对吃鱼有些排斥。
不过渐渐长大后,我对鱼肉开始产生了喜爱之情,在我的眼里,鱼也不再那么讨人嫌了。记得过去一放假,我就会被父母带到乡下。对于从小待在城里的我来说,乡村的一切都令人好奇。比如大厝外种着大片城里看不到的桃树林,树上的果实垂挂枝头,那诱人的色泽似乎正在向我展示着它的鲜嫩多汁,让我光看着就已经垂涎三尺。
那时一到早晨,家里刚出锅的葱油饼香气总能先唤醒我的味蕾。等吃过早饭,阿公就会带我出门,然后亲自划着小船,教我如何在河里捕鱼。清晨的阳光洒在河面上,泛起点点光斑,阿公手里的船桨带出的阵阵涟漪,与河里翻腾的鱼儿交相辉映。我一边啃着刚刚摘下的桃子,品尝着果肉的香甜滋味,一边看着阿公熟练地撒网、收网。只要看到大鱼被抓住,我就会高兴地拍手叫好,见我兴奋的样子,阿公总会铆足劲多撒几次网,只为多抓些鱼来逗我开心。如今回想起当时和阿公外出捕鱼的情景,就会觉得书上那些动人的田园诗句当中描绘的意境,也不过如此。
上午被阿公捕捞上岸的大鱼,转眼就出现在中午的餐桌上。虽然乡下烹鱼时不会加入太多配料,做法也很简单,视觉和味觉,都不惊艳。可是即便这样,吃着和阿公一起抓来的鱼,我仍是满心欢喜,就算吃鱼时要挑刺,也不会感到厌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阿公每次要抓鱼去处理时,那鱼总是在水桶里不停翻腾,溅起的水花经常落到他的脸上,不时还会殃及一旁看热闹的我。不过即使水溅到身上,我还是很开心。见我喜欢看,阿公顾不上擦干脸上的水渍,一直重复着同样的抓鱼动作,让水跟着鱼儿一同溅起又落下。等我玩累了走开,很快就听不到鱼反抗的声响。后来仔细回想,是阿公真的抓不住鱼吗?擅长捕鱼的他怎么可能在这件事上连连失误?想来只是不善于表达的阿公,把对我的爱藏在了这些“不熟练”的抓鱼动作里。
现在,为了让我开心吃鱼而不惜“表演”的阿公已经不在了,但是这世上仍有人像他一样爱着我。就像是我的父母,平时总是去专门寻找刺少的鱼来烹煮,就算我只是尝几口,他们也很开心。而我也渐渐明白他们的良苦用心,之所以希望我多吃一点鱼肉,不过是想让我变得更强壮,更聪明,思维也能更敏捷。
鱼,其实早就不只是一道菜了,在我家,它更像是一条凝聚亲情的纽带,它不仅包含着思念与期待,更藏着长辈对晚辈的无私关爱,或许这也是真正让我喜欢上吃鱼的原因吧。
(作者系泉州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