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近日,多个城市共享单车“又涨价了”,起步价从“前15分钟1.5元”调整为“前10分钟1.5元”,节假日更是“前10分钟1.8元”,调整后,1小时的骑行费用将近6元。这引发消费者的广泛吐槽,很多人认为如今的共享单车已经“快骑不起”。共享单车又涨价,症结何在,如何应对?
本期嘉宾:阿丁、房清江、贾启慧
偏离初衷
□阿丁(职员)
为开拓市场和吸引用户,前期共享单车企业采取各种优惠政策让利于用户,一些实力较弱的单车企业在“烧钱”大战中“铩羽而归”,共享单车市场逐渐归拢到几大巨头手中。在垄断市场后,单车企业频繁涨价。
诚然,共享单车企业需要支付维护、保养、更换车辆等成本,这些成本或随着时间推移而上升,导致共享单车频繁涨价以提升收益;但共享单车本就是为方便人们出行而存在的,如果涨价大幅度增加用户出行成本,就偏离了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的初衷。
共享单车企业不断上调起步价,但用户不是傻子,他们会用脚“投票”。如果几大共享单车巨头利用垄断统一涨价,价格贵过公交地铁的话,市民便会放弃使用共享单车,选择步行或其他交通工具。把用户当作“唐僧肉”,涨价后或将导致用户大量丢失,不仅实现不了收益提升的目的,反而会导致市场份额的不断萎缩,步入一个恶性循环的不归路。
其实,共享单车企业的“钱程”,还有许多路径可走。比如,通过打造综合性生活服务平台,将业务边界不断扩大,除骑行、顺风车、打车等出行领域业务外,还可以涉足包括酒店、餐饮、线上跑腿、火车票、景点门票、宠物等业务。共享单车企业不要老盯着用户骑行的那点钱,应当大力拓展业务版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适当扶持
□房清江(公务员)
共享单车与传统自行车租赁并无区别,车辆管护、维修、更新等成本以及盈利诉求只会向价格转嫁。共享单车价格是尴尬的“两难”命题:不涨平台亏不起,难以为继;涨价了,市民不买账。
涨价后骑共享单车可能比公交贵,自然会消解市民扫码租用的积极性,但并不是说公交车的经济成本就比自行车出行低,因为城市公交有很强的福利性,公共财政给予了大量的补贴以及配套建设投入,这些并没有直接反映到公交车的出行价格上。
在城市,自行车出行可以弥合“最后一公里”的缝隙,还能引导居民环保绿色出行,具有超越交通工具本身的意义,这也决定了它在城市交通服务体系中十分必要的存在,值得倡导鼓励。事实上,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很多城市都曾经出现过公共自行车,由政府公资兴办运营,免费或者低收费提供给居民使用,功能与共享单车差不多。
无论是公共自行车,还是共享单车,低成本骑用是激励城市自行车出行的重要动力,换言之,稳定自行车出行,无法依赖纯粹的市场服务,需要适度的公益性。当前,共享单车面临难持续的困境,城市可以考虑将其纳入公共出行体系中给予适当的扶持。
比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按平台投放共享单车数量,以每车一定金额的标准,对企业给予补贴,换取收费的低廉,既帮助平台缓解运营成本的压力,又将城市自行车出行群体与频度稳定在规模的区间内,促进良性循环,使得共享单车成为公共交通出行体系中稳定的组成部分。
提升服务
□贾启慧(教师)
共享单车涨价,对于日常依赖共享单车出行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过,我们也要理解共享单车企业面临的经济压力。过去几年中,共享单车行业经历了快速扩张和激烈竞争,很多企业都是在亏损状态下运营。随着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共享单车企业的运营成本逐渐攀升,包括但不限于车辆维护、人工管理以及技术升级等。因此,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适度调整价格是应对成本压力、寻求盈利平衡的一种必要手段。
然而,涨价应当伴随着服务质量的相应提升,这样才能赢得用户的认可和支持。这意味着共享单车企业不仅要保证车辆的可用性和良好状态,还需要优化用户界面、提高故障响应速度以及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和解锁方式。企业还应在调整价格的同时,加强与用户的沟通,解释涨价的原因,并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来回馈消费者。
对于用户而言,虽然价格上涨可能会导致短期内的不满情绪,但如果价格上涨能够带来更好的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那么这种变化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共享单车作为一种灵活便捷的城市出行方式,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