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8月02日

探索建立古城保护发展的“泉州机制”——

呵护千年古城文化生态土壤

穿越宋元古城,开启国潮之旅。今年5月,一场汉服秀活动在泉州古城举行。(融媒体记者陈英杰 摄)

刚刚过去的7月,泉州迎来申遗成功三周年,“刺桐侨厝”系统性保护华侨建筑专项行动也有新突破。在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进程中,泉州阔步向前。

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两个头衔叠加的含金量是对泉州城市的最高褒奖。这荣光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泉州人接力奋斗的探索与实践,让历史文化遗产从“保下来”到“活起来”,再到站上世界舞台“火起来”。

以泉州古城为例,近年来,其保护与发展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活态保护理念,创新探索“指挥部+N个国企+N个社会资本”的运作机制,既要守护好“有形”的历史建筑遗存,也要传承好“无形”的文化精神财富,更要从根本上呵护好千年古城文化生态土壤不断代,这样全方位、多层次保护的“泉州机制”,让岁月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被看见、涌活力、焕光彩。

□融媒体记者 殷斯麒

为什么要保护古城?

直面困境 解决问题 激发活力

历经岁月洗礼,历史上曾闪耀世界的泉州古城,不可避免迎来时代困局——基础设施老化、建筑风貌破旧、业态逐渐衰败。作为拥有不可替代性的文化遗产,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古城里至今仍有20万居民繁衍生息,文化、文物与日常生活共生共存。如果人居环境的根本性问题无法解决,居民流失、严重老龄化等问题将严重制约古城发展。

秉承“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市委、市政府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泉州古城的保护发展方向置于全国乃至世界大坐标系下,经过各方严密论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形成“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古城保护发展理念,走“活态保护”路线,以“重振古城功能活力、再现古城文化魅力”为施治策略,通过“绣花”功夫实现古城品质提升。

因时因势,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成立。协调组下设由市住建局牵头的建设组、市资源规划局牵头的规划组、市文旅局牵头的文化组等。其中,古城整治提升工作主要由建设组负责,协调市文旅集团、水务集团、省五建等国企共同实施。2022年,市委、市政府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纳入城乡建设体系,由市城建办统筹,市城建总指挥部指导指挥,成立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具体协调调度古城保护发展工作。

古城保护由此有了专门的政府统筹协调机构,进入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新阶段。“古城保护发展由政府牵头主导,决定了我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着眼于城市治理和文脉传承,而非投资逐利。破解古城困局,必须着手解决日益凸显的城市问题。”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指挥长朱启平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政府职能,也是古城保护题中应有之义,启动古城整体系统性保护修缮势在必行。

破局,从2016年开始。“微干扰、低冲击”为原则的金鱼巷微改造率先试点,对地下管网基础设施进行升级,立面着力恢复历史风貌,近300米的金鱼巷修复后令人眼前一亮。古风古韵的金鱼巷与泮宫、府文庙串联,不仅成为市民游客眼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为小巷居民解决了内涝、管线老化等生活问题,赢得一片赞声,为古城启动系统性保护性修缮提升注入信心和动力。(下转第二版)

--> 2024-08-02 探索建立古城保护发展的“泉州机制”——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93786.html 1 呵护千年古城文化生态土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