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
整体性保护 分片区推进 创新性活化
2017年,泉州市被住建部列为第二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市住建局牵头,重点在古城先试先行,全面实施古城风貌保护、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古城基础设施提升、古城旅游提升、古城家园共造、古城业态活化等六大工程,开启古城系统性修缮提升的道路。
2018年,改变“单条街巷”推进模式,古城实行分片区整体提升。将格局分为保护区和功能区的“一线三片”保护区,相继启动实施中山中路综合保护提升、小山丛竹复建,爱国路打通和中山路周边29条街巷、中山南路及周边46条街巷综合提升等系列古城保护整治工程,进行市政管网综合治理、断头道路打通、街巷立面及第五立面整治等切实改善古城居民生活的民生保障项目,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恢复古城历史风貌。
困扰已久的城市问题一个个有序解决:交通,实施慢行系统提升工程、居民骑行畅通工程,利用闲置公产并征收部分危旧房屋改造为非机动车停车场,提供非机动车停车位约1000个,打通爱国路、奎霞巷、通政巷等断头路,缓解古城核心区交通压力;配套,推进中山路周边15个旅游公厕升级改造;消防,重新划分防火分区,增设3个小型消防站,系统性提升古城防灾能力;绿化,新增小微绿地36处、口袋公园23处、古榕绿地5处,共计21.7万平方米……
一手解决短板问题,一手培育业态活力。修缮活化西街219号(现为西街游客中心)、中山中路37—39号(现为中山路游客服务中心)、台魁巷7—1号东厝(设立亚太文化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泉州工作站)、井亭巷23号(拟作为“古城核心区设计师驿站”)、陈光纯故居、大上海理发厅等20多处古城风貌建筑空间。
系统性保护提升,激活古城发展的一池春水。2023年,泉州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七成;2024年“五一”假期,全市接待游客总数量、增速及旅游花费增速均居全省第一。泉州古城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投资项目纷至沓来,文旅经济蓬勃发展。
如何形成可持续保护发展路径?
“指挥部+N个国企+N个社会资本”模式
古城在启动修缮提升时,就涉及一笔关于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账,整体系统性改造工程资金如何解决?如果依靠财政资金拨款、社会事业硬投入的老办法,长久来看并不可持续。而事实上,一边是财政资金紧张,另一边则是电力、自来水、移动、联通等部门苦于古城设施老旧、更新审批手续复杂、有钱投不出去。
“古城修缮面临的不是资金问题,而是资源问题。”朱启平说。由市委、市政府主导,构建的“指挥部+N个国企+N个社会资本”的创新体制机制恰好解决了痛点难点——
以文旅集团(古城公司)为主体,保障指挥部日常运作及承担古城规划研究,负责古城街巷U型面提升及相关征迁工作;
泉州水务集团以“自投自建自营”方式牵头建设地下市政管网,电力、通信、燃气等“三水两电一气一智能”管线单位同步更新权属管网系统,资金由各管线单位以自有经营性资产投资,探索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古城市政管网提升机制。
“让国企率先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带动民间社会多方资本参与,提升古城资产价值,解决了资金来源和资源分配问题。在施工时序上,提前做好施工组织计划,一旦开工,各单位要同步实施管线下地,既缩短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政府负责协调古城资源分配管理、手续门槛等,以泉州水务集团为主体,电力、通信、燃气等管线单位负责出资、同步更新权属管网系统、后续运营维护。泉州探索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古城市政管网提升机制,实现了各类管网单位的有效衔接、古城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形成古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机制创新的探索不止于此。指挥部还尝试盘活古城低效用地、通过资产变性实现价值变现,形成良性的资产增值循环模式。比如,整个古城现存有近百万平方米的国有、集体资产。改造之前,这些破旧的厂房大多是低值资产,有的甚至是负担。改造之后,古城环境焕新、房租涨了、民宿热了、人气旺了,最终再根据古城提升、功能完善等需求,将闲置低效资产转变为可盘活、可交易的高效资产,发挥资产的最大综合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泉州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纳入城市建设体系,构建有泉州特色的“党委领导、政府协调、部门履职尽责、动员群众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古城保护提升模式,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抓手,既坚守保护底线,又统筹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文旅融合等方面,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充分实现与共享。
记者手记
风物长宜放眼量
对一座千年古城来说,几十年也可能迎来转折的“关键变量”。从“点状保护”到“一层皮改造”,再到“活态保护”,几十年来,泉州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怀抱敬畏之心,慎之又慎,一以贯之将古城保护与发展当作城市治理的重大战略任务,一任又一任接续奋斗。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唯一不变的就是“以人为本”的宗旨、“为民建城”的初心。一代又一代的城市建设者,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古城的保护与激活紧密相连。可以说,泉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活”在人民群众生活里的,通过自上而下全方位、多领域调动广泛力量加入古城保护行列,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也是如今泉州古城涌动着鲜活“烟火气”的源泉。
风物长宜放眼量。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做好传承与发展,才能不断延续其“生命线”。我们不仅要保护历史文物的形状风貌,守护千年文脉的根与魂,也要着眼于保护与活化文化生态土壤,传承精神纽带。让千年古城的文化生态土壤依旧保持富饶和活力,才能持续不断繁衍滋养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让独特的古城精神内核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斯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