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穿着使得皮肤暴露在外的机会增多。同时,在高温天气下,一些动物们常会焦躁不安,其攻击性也会有所上升,不少人因此被猫狗抓伤、咬伤,可能面临感染狂犬病的危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预防狂犬病呢?泉州疾控为大家科普。
□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 通讯员 邓青榕
狂犬病死亡率近乎100%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家畜和野生动物都可以感染。
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目前,狂犬病属于可防不可治的疾病,一旦发病,无特殊治疗方法,其死亡率几乎达100%。
狂犬病毒潜伏期以1至3个月居多,绝大多数病例从感染到发病时间为20—60天,一周以内或1年以上发病者极少。
咬伤抓伤均属于狂犬病暴露
犬是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约占95%,其次是猫。野生或流浪的食肉哺乳动物传播风险高,鼬、獾、狐狸、貉、狼是我国重要的野生动物传染源。蝙蝠也是传播狂犬病的高风险动物。
预防狂犬病,避免犬伤是关键。如果遇到狗迎面走来,不要去招惹,建议绕开行走。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明确指出,以下情况均属于狂犬病暴露,应尽早进行正确预防处置:
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接触到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组织,都属于狂犬病暴露。
狂犬病暴露后,如何处置?狂犬病与其他病毒性传染病有很大区别,被可疑动物致伤后,只要及时、规范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一般均能预防疾病发生。
应按规范程序及时打疫苗
根据最新发布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如下:
首次暴露,采用“2—1—1”免疫程序,即于0天(指注射当天,下同)注射狂犬病疫苗2剂次(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注射1剂次),第7、21天各注射1剂次,共注射4剂次。或采用5针免疫程序,于0、3、7、14和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剂次,共注射5剂次。
这两种方法的最终效果没有本质区别。“2—1—1”免疫程序比5针法少打1针,接种周期短,产生抗体时间早。但首次接种2剂,接种后的反应可能略大。
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应继续按照原有免疫程序完成剩余剂次的接种;全程接种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加强接种;全程接种后3个月及以上再次暴露者,应于再次暴露的第0、3天各加强接种1剂次狂犬病疫苗。
被动物抓伤咬伤后,请及时前往具备资质的犬伤处置门诊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