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金福
小伙在付费球场踢球时突然倒地不起,送医后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原因为心肌梗死,球赛组织者及场地管理者是否该负责?近日,南京中级法院对这起案件作出终审判决,认定球场经营者及活动组织者未实施基本安全救护行为,需承担相应责任,并就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向南京市体育局发送司法建议书,提出体育场馆、健身场所均应配备基本的急救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急救药品等,让体育运动更安心。(8月8日《法治日报》)
眼下,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体育场馆锻炼健身。一些体育场馆为了迎合健身者的需求,配置了各种各样的体育健身器材。但遗憾的是,不少体育场馆未配置“救命神器”AED。
众所周知,AED是有效抢救心脏骤停者的一种仪器。据了解,心脏骤停者的抢救,最重要的是在“黄金4分钟”内,通过心肺复苏术和电击除颤,使心脏恢复正常运作。之后,救治每延迟1分钟,患者的死亡概率将提高7%—10%,若患者在倒地10分钟内得不到有效救治,生还概率将十分渺茫。而据报道,近年来,健身者在体育场馆健身过程中,突发心梗、脑梗等疾病而引发的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很多猝死者就是因为错失“黄金4分钟”而酿成悲剧。可见,体育场馆配置“救命神器”AED十分必要。
笔者以为,让“救命神器”AED成为体育场馆标配,还需多方发力。体育场馆经营者应树立“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经营意识,配置一些“救命神器”AED,同时还要培训一批会用、能用“救命神器”AED的专业人员,以防患于未然。市场监管部门在办理体育场馆经营执照时,不妨把配置“救命神器”AED当成一项“硬要求”“硬规定”,倒逼经营者切实提高安全意识。体育主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和督查,督促体育场馆、健身场所的经营者配备基本的AED、急救药品等,做好应急救护准备。
当然,防范健身猝死不能仅靠“救命神器”AED,还需健身者切实加强自我保护,在参加健身运动之前,不妨多了解一些运动风险,做好必要的防护工作,避免因剧烈运动而导致心梗、脑梗等疾病的突发,给猝死埋下风险和隐患。相信,只要经营者、市场监管部门和体育主管部门形成合力,提高安全意识,把“救命神器”AED当成体育场馆的一个标配,再辅以健身者做好自我防护,就一定能有效避免健身者猝死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