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8月12日

戏窝古韵赋新声

□郑剑文

投稿邮箱:meiyuxiangcun@qzwb.com(邮件主题请注明“‘美育乡村 以美润心’泉州乡村文化记忆主题征文比赛”,欢迎400万像素以上的配文照片、3分钟以内短视频)

岑兜村旧戏馆前的高甲戏娃娃班(洪加勇 摄)

扫描二维码欣赏更多征文活动作品

徜徉红砖古厝间,随处可见的古旧老墙、幽深长巷、苍翠古榕,这一切让人倍感岁月的沧桑。此时一阵海风袭来,风中送来几声戏曲唱腔,声音忽高忽低,或缓或急,那般清脆悠长,恍若穿越遥远的时空而来。走在岑兜村,我真切感受到了高甲戏的古老韵味与稚嫩新声。

这是个远近闻名的戏窝,有“十家九戏”之说,早在明末清初,这个地处南安石井的滨海小村便已弦歌绕梁、鼓乐喧天,人世间的多少恩怨情仇在此粉墨登场。眼前是一个高甲戏文化广场,以道具、绘画、雕塑形式展示高甲戏的前世今生,驻足其间,脑海回放的是一幕幕人间悲喜剧。300多年来,这个戏窝见证了太多的兴衰浮沉、悲欢离合。戏如人生也好,人生如戏也罢,你皆可在这里找到感悟与答案。

在村里走着,那忽起忽落的海风无处不在,犹如那时兴时衰的高甲戏史。高甲戏缘于洪埔,他是一个风一样的男子,不知从何来到哪去,而当他漂泊至岑兜时,见此村地貌酷似“一担书笼”,日后不乏出将入相之人,于是停下匆匆脚步。他这一停留,无意之间在泉南大地掀起了一阵南戏之风,那是一种带着铿锵戈甲的戏曲之风。

洪埔通诗文、擅音律,精通竹马戏与四平戏,妥妥的一位文武双全的俊男才子。斯时闽南多灾,村人流离失所,为了生计,洪埔搭起了戏班子,初时仅有九个角色,故称“九角戏”,戏里多执戈披甲,又称“戈甲戏”,后雅称“高甲戏”。闽南人自古敬畏神明,每逢佛诞节庆常要请戏酬神,故戏班生意红火。高甲戏融合了宋江戏与竹马戏的优点,武戏精彩,文戏优雅,尤为人们喜闻乐见。村里生计无着者纷纷加入戏班,或扮演戏中角色,或帮忙挑运戏笼,鼎盛时期村里的高甲戏班竟多达三十个,戏窝之称名副其实。此时人们才悟出,原来所谓的“书笼”乃“戏笼”也!高甲戏为村民带来福祉,过去这里滩浅地瘠、风潮成灾,人们苦于生计,有了高甲戏村人就多了一条活路,于是洪埔被奉为高甲戏的“戏公祖”。

村里的旧戏馆是一座二进落的祠堂,里面陈列着几件颇具年代感的戏服与道具,上面虽落满岁月的尘埃,却掩饰不住原来的颜色。村支书告诉我,戏班走南闯北,吃过百家饭,那时尤以“五福班”最为有名,戏中丑角更具特色,那夸张滑稽的动作、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令人叫绝。民国初年,高甲戏在泉南大地盛行一时,泉州地区就有一百多个高甲戏班,个别戏班还受邀走出国门,到东南亚一带演出,让异国他乡的游子们听到久违的乡音。

然而,时代的更迭还是让高甲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高甲戏台渐渐被冷落。戏班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为此村里成立了戏研所,举办了拜师礼,还成立了一个拥有30多个小演员的高甲戏娃娃班,这些小演员年龄大多在十岁左右。他们排演了《海上视师》,讲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首演便引得千人围观,好评如潮。2006年,高甲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岑兜村被认定为高甲戏发祥地。村支书满是自豪地说,300多年了,高甲戏终于从村野走入国家级的文化遗产殿堂。

那天在高甲戏传习所,我看见20余名小演员正在排练,那一张张小脸挂满了汗水,那一声声唱腔清脆纯正,那一个个动作充满自信,或许他们尚属稚嫩,却也做得有板有眼,让人见到传统文化的延续。是的,在这古老的戏窝,我感受到了一种勃发的力量,犹如东渐的春风,那是艺坛上的一股新声。

乡村名片 岑兜村

位于南安市石井镇的南部海边,依山面海,境内平畴沃野,拥有广阔的海域滩涂,适宜养殖紫菜、牡蛎等海产品。全村都为洪姓,建有岑兜洪氏宗祠。2006年,高甲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岑兜村被认定为高甲戏发祥地,村里设有高甲戏传习所、高甲戏户外博物馆等。

--> 2024-08-12 □郑剑文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95522.html 1 戏窝古韵赋新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