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景观湖、廊桥、荷花池、沿河栈道、亲水平台遍布经兜溪流两畔。经兜溪水常清,成为安溪当地“生态宜居”的代名词。而在10年前,经兜溪由于缺少管护,河道淤积,环境卫生脏乱差。“以往河边是烂滩地,如今都变成了公园。”经兜村的蜕变从治水开始,十年来,经兜溪水从“脏”到“清”到“净”,再到“美”到“生态”的持续转变,走出一条“绿”与“富”谋共赢的道路。
□融媒体记者 张晓明/文 林劲峰/图
建设美丽乡村从治水开始
先民择水而居,聚成村落。
在经兜村的北边,有三座高耸的山峰,两条蜿蜒的溪流穿过层峦叠嶂,一同汇入晋江西溪。相传宋代大儒朱熹游学至此,撰诗“三山齐出包内外,两水交流汇归中”称赞。这“三山两水”便成了经兜人共同的“故乡图景”。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兜村是远近闻名的“打铁村”,经兜人“与铁结缘,以铁嬗变”。从打铁为生到创办企业,走出的千余名经兜人创办企业达百余家,主营空压机、水暖阀门、智能制造等产业,尤以空压机为最,占国内市场份额近1/4。然而,一边是在外经兜人的“枝繁叶茂”,一边却是故乡的“民生凋敝”。
“村里的人都是经兜溪养大的,种植庄稼、灌溉农田都需要经兜溪。后来,溪水恶臭,连牛都不下去。”村民孙泽庭说,在过去,因为经兜溪的脏乱差让村民苦不堪言。而经兜村的破败凋零之势,让每每回家的在外贤达“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孙开明便是其中之一。将空压机生意做到了大西北的他早已功成业就,和其他经兜人一样,“让经兜变得更好、更美”成了他的夙愿。2015年,孙开明毅然回乡担任村干部。
建美丽乡村,从水开始。
“水是智慧和财富的象征。农村河道整治和污水处理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核心环节。”孙开明领导的村委会班子一致决定整村整治就从治水开始。
一张蓝图绘到底。2015年,孙开明开始着手落地经兜村的规划蓝图,依托经兜贤达创立的“草根”慈善会——狮渊慈善会筹集的4000多万元资金,经兜村开启了“乡建三部曲”。在2016年初,经兜村聘请了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村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规划;这一年启动实施总投资7500万元的“渊兜水乡”项目,截至目前三期工程已全部完工。2017年开始,经兜村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对经兜溪周边的山、水、林、田、路等进行系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护岸600多米;因地制宜保留自然堤岸或砌筑固定堤岸。
随着河道的整治,经兜村科学施策,开展污水处理工作。依据西高东低的地势,在村内建设了四个集中式的污水处理站,并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达到福建省农村污水处理的规范标准,这为乡村的美丽宜居环境创造了良好条件。
勾画乡村振兴的满园春色
驱车前往经兜村,沿路“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平坦整洁的道路映入眼帘,穿村而过的经兜溪碧波微荡,清澈见底,溪水两岸景色秀美,田野成片似锦,吸引游客慕名而来。村里初心公园内,党员干部和群众围坐一起,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构成一幅田园秀丽、邻里和睦的美好景象。
经兜溪的治理只是该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如何让乡村从“面子”美到“里子”?
建设美丽经兜溪,保护之外,重在治理。为了让经兜溪长治久安,经兜村采取“三治”措施。一治污染,狠抓源头治理,清理水源地周边农舍、鸡鸭圈、排污沟渠;设置流域河段信息公示牌,明确流域责任人,实施全流域垃圾清理;配套污水处理站和收集管网,实现污水治理全覆盖。二治人居,实施全村旱厕改造,规划建设8座环保便民公厕;聘请专员统一清理全村生活垃圾,并进行流动保洁,防止垃圾倾倒水中。三治陋习,制定“村规民约”、签订承诺书,成立一支民间卫生专管员监督队伍,曝光卫生死角,规范村民卫生习惯。
与此同时,经兜村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推进村屯绿化、小微湿地等增绿行动,通过墙面涂鸦为斑驳单调的建筑刷新颜值。通过发放补贴、签订承诺书等方式鼓励村民对裸房“穿衣戴帽”。
乘乡村振兴东风,奔向诗与远方。山一程、水一程,鲜花一季、水果一季,如今呈现在村民眼前的是一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乡村画卷。村里的风景美了,人气旺了,村民对乡村生活也更满意了。
“早些年讲起经兜,大家都说嫁人不要嫁经兜。现在你看,治好了溪,乡村变化很大,很多地方的人都来看,还能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收入,老人心里都乐得不行。”在经兜村乐享晚年生活的村民孙瑞遵感慨良多。
从一水之治到一村之治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贤走上了历史舞台。
“谁也不敢想,门口的这条荒野沟渠能变成公园。”孙应钦常年在山西太原做空压机生意,这次返乡特地相约“前辈”孙庆良一同到家门口的“幸福港湾”公园散步。孙应钦只记得几年前,村委会提出改造计划,几位在外经商的村民二话不说就筹集了200多万元资金。
“经兜村的土地面积为1.5平方公里,经兜村的村民们想要真真正正依靠这片田地来养活自己是不可能的。”59岁的孙庆良靠着“打铁”精神,在17岁的时候就“走出去”。
“经兜村的发展离不开众多贤达的合力筑巢。”孙开明至今记得,当年众多德高望重的贤达代表对他说的那句话:“故乡事,我们自己的事,你只管往前冲,我们做你坚强的后盾!”经兜村在外经商人数众多,他们热心家乡事业发展,成为经兜村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经兜村将如同珍珠般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能人串珠成链,积极发挥贤达资源、资金、声望等优势,促使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在经兜村村委会的积极发动下,议事会每年如期举行,村民们为经兜村出谋划策,出钱出力,推动经兜村的乡村振兴再上一个新台阶。
如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成为经兜村民发家致富的新路子。经兜村的“渊兜水乡”“后深花海”项目,每年吸引游客20万人左右,为村集体经济年创收8万元以上。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改变以往的捐资形式,采取“支部+农场+企业+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村企共建的方式,建设洋当生态农场、香帽寨休闲农场、御果源采摘农场、爱耕观光农场4个休闲观光农场,形成“可览、可游、可居、可饮”的综合环境和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文化”为一体的现代休闲文化农业综合体,年收入350万元,带动农户月增收3000元,实现了农业和服务业产业融合发展。
在村史馆,孙开明指着经兜村最近的航拍图逐一介绍,十年前的“经兜蓝图”已然呈现。从一水之治到一村之治,依托经兜溪治理,经兜村充分发挥地理优势,以“绿盈乡村”建设为抓手,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当地三山两水的生态优势,统筹发展农业、旅游业及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出 “绿”与“富”谋共赢的经兜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