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奥运会赛场上,游泳运动员背上的“火罐印”吸睛无数,被网友调侃为神秘的“东方力量”。但也有不少人好奇:为什么要拔罐?有什么效果?泉州市医药研究所原所长、中医主任医师苏齐介绍,拔罐能治疗多种疾病,但并不是人人适合。
□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
拔罐已有
2000多年历史
拔罐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早有记载,名叫“角法”。
“拔罐分为火罐、药罐和水罐。操作技法包括单罐、多罐、走罐、闪罐、刺血留罐、针罐等。”苏齐说,拔罐是根据人体经络学说理论,利用各种筒罐为工具,采用不同方法排出筒罐内空气,使其形成负压后吸附于体表部位或经穴上,使被拔部位出现充血、瘀血等现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一般留罐10—15分钟。如皮肤起水疱,小的不需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医生一般会用针灸针刺破,使疱内液体流出,涂以烫伤膏,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拔火罐时要注意,肚脐、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破损处、瘢痕处,乳头、骨突出处均不宜拔罐。此外,拔罐旧痕未消退前,最好也别拔。
拔罐后,不要吹电风扇、空调,避免受风,也不要洗澡。拔罐结束后适当喝些温开水,并且注意保暖。
“拔”出瘀滞和湿气
在潮湿闷热的季节里,拔罐成为不少人推崇的养生方式。那么,拔罐,“拔”的是什么呢?苏齐认为,主要可以拔出人体瘀滞、湿气。
拔“瘀滞”:拔罐产生的负压效应,能刺激皮肤和经络穴位,通过气压的吸力将身体中的瘀滞通过皮肤毛孔“吸”出来,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畅通,疼痛得以缓解。可以治疗各种痛症,如颈椎病、落枕、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尤其对运动后劳损、长期伏案导致的颈肩腰腿痛效果较好。
拔“湿气”:拔罐能有效祛除体内湿气,对风湿痛有很好的疗效。对于游泳、跳水等水上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来说,长期的水中训练容易感受寒湿之邪,造成肌肉酸痛,可以拔罐进行治疗。
苏齐提醒,拔罐虽好,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
有过敏、溃疡、疤痕、水肿的局部皮肤异常者,不宜拔罐。高热、抽搐时,骨折后、醉酒后,饱食和饥饿状态下,女性处于生理期、孕期时,都不宜拔罐。
糖尿病、冠心病以及血液病等慢性病患者,也要慎用拔罐治疗方式,尤其是不可以自行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