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慈善总会与泉州晚报社共同举办的“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2024行动”7月1日启动后,不少爱心人士纷纷致电本报,想通过结对帮扶的方式,助困难学子圆大学梦。
近日,因爱心善举与泉州晚报社结缘20余年的陈云从老先生在看到报道后,也致电记者表示,去年因生病住院,他错过了捐资助学的时间点,为了不留遗憾,今年他准备连同去年没捐出的5000元一并补上,出资1万元帮扶学子。昨日,记者走访陈云从老先生家,也感受了他28年如一日、不图回报的那份坚持。□融媒体记者 杜婉琼 文/图
满墙剪报和老照片 记录28年助学岁月
昨日上午11时许,在安溪县金谷镇的一处山头前,须发皆白、身材清瘦的陈云从等候在路旁,见记者前来,他满脸歉意,不停地念叨:“真是不好意思,还麻烦你们跑一趟。要不是我身体不好,银行汇款汇不进去,我就自己跑一趟市区了……”
走进陈老伯居住的古大厝,沿着长廊进入一间泡茶室,三面白墙上挂满了用相框裱起的剪报和老照片。记者看到,剪报已有些发黄变硬,上面用文字标注着捐款时间和金额,其中不乏来自本报的报道,每一篇都被他精心裁剪,整齐排列;另外一些老照片也显露出了岁月的痕迹,照片里满是陈老伯与不同受助学生沟通交流的画面,无声地记录着他20余年捐资助学的温情岁月。
“去年本来想捐5000元,但不巧生病住院了,今年把去年的5000元一起补上……”陈老伯从红塑料袋中将1万元现金和1本笔记本取出,郑重地交到泉州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的手里。翻开笔记本,内页写着他对受助学子的殷殷祝福:“人穷志更坚,勤奋能争光。祝您努力学习,为国争光。”
家境贫寒早辍学 深知读书重要性
今年79岁的陈云从出生于尚芸村的一户普通人家。由于家境贫寒,他在11岁时便辍学外出打工。早年的穷苦经历令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为了让更多学子不留下遗憾,他萌生了助学的想法。1996年夏天,在厦门第三航务工程局第六工程公司工作的他从自己的防暑降温费里,拿出150元捐给了安溪金谷镇尚芸小学,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捐资助学之路。
一开始,他仅在安溪县金谷镇范围内进行助学活动。2003年,本报爱心助学活动启动后,他就将捐助范围扩大,并经常从本报上寻找关于困难优秀学子的信息。
而随着退休金的不断增长,陈老伯的资助力度也在逐渐增大。2007年,本报报道寒门学子小柯借书苦读考上清华后,陈老伯立即致电本报记者,并将自己退休金里省下的1000元亲自送到小柯家中,勉励他努力求学;2009年,他将自己户头里的近万元取出,4000元送到安溪县教育局,作为奖学金奖励当年的4位高考优秀学子,另外5000多元则捐助需要帮助的安溪困难学子;2011年,他为困难学子王宝莲送去3000元助学款和一本笔记本,笔记本上同样写上了对她的殷切祝福……据统计,28年里,陈老伯共捐资30余万元,受惠的学子达到上百名。
一辈子两袖清风
将继续发挥余热
“我老伴走了好几年了,她生前非常支持我助学……”回想从前,陈云从的言语里夹杂着对妻子的思念。退休后,为了省下更多的钱做公益,他回到安溪老家,在田地里干起了农活。那时,他的善举获得了乡亲们的赞许,但也有不少人表示不理解,认为他本可以在家中坐享清福,却要如此操劳。对于外界的质疑,他不做过多解释。但是,妻子却非常理解他,为了支持他,她在退休后开了一间杂货铺,并种起了茶。
老伴走后,陈老伯依旧过着“两袖清风”的生活,晨时忙碌在田野间,饿了便在家中烧火做饭。一碗清粥、一碟素菜就是一餐,但他始终甘之如饴。
“我以前的日子太穷了,没办法读书,所以现在我经常跟小孩讲,人就要奋斗,就要努力学习,才能为国家效劳。”陈老伯说,对于坚持了28年的助学行动,他从不后悔,也不求学子们的回报。往后,他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尽量帮助更多有需求的人。
如您想资助困难学子,可以在8月20日前,将爱心款汇至泉州市慈善总会爱心账户参与助学活动,并在备注栏标明资助内容。(助学公开募捐备案编号:513505007296990048A24001)
账户名:泉州市慈善总会
账号:0000000356052012
开户行:泉州银行丰泽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