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投资天才”,其实是网红写手;你以为的逆袭人生,其实是“鸡汤精编”;你以为的“清华学霸”,其实是无业游民……打开短视频平台,诸如此类的“画皮”营销比比皆是。近日,某平台发布通知,将针对虚假人设开展专项治理,对违规账号实施下架内容、封禁等措施。(据《北京日报》报道)
“人设”最初起源于二次元文化,特指动漫、游戏中角色的外貌、性格、背景等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逐渐扩展到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成为其形象塑造,其后也渗透到普通人的社交生活中。特定的“人设”吸引着特定的粉丝群体,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文化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短视频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的重要渠道。在一些互联网平台上,利用“人设”打造明星网红、吸引粉丝并进行流量变现,已形成一整套商业模式。
而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上“公司高管”“商会主席”“行业精英”“创业导师”“艺术大师”等看似“高大上”的名头,很可能是为了引流变现而制造的虚假人设。有的明明月薪普通,甚至没有工作,每天晒的内容,却经常是美人香车、游艇豪宅、奢华酒店、名包首饰。有的冒充慈善人士,通过发布短视频展示为孤寡老人购买生活物资等行为,以此博取用户的赞许和帮助,实际上往往是为了骗取用户的捐款。有的通过发布短视频,将自己打造成“励志青年”,以此博取同情和关注,实际上这些视频是摆拍的。这些顶着虚假人设的账号分享“丰富多彩”的经历,无非就是“吸引关注—获取流量—变现获利”。
短视频平台上的虚假人设危害广泛。首先是误导公众认知,短视频中传播的虚假信息,可能使公众信以为真,结果上当受骗。其次是损害社会信任体系,虚假人设通过精心设计的假象,如头衔、经历等,构建出与实际不符的形象,侵蚀了社会的信任基础,也败坏了自媒体行业的声誉。其三是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短视频摆拍与造假的乱象反映出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追求,会造成平台秩序混乱。最后是挑战法律法规的底线,一些虚假人设的账号利用虚构的身份打擦边球,甚至编造“奋斗经历”诱导不知情用户误入歧途。
短视频平台上虚假人设的危害不容忽视。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以确保短视频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和公众利益。
短视频平台作为连接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不仅具有商业属性,还逐渐展现出其作为公共空间属性的重要性。因此,平台有责任破除虚假人设的负面影响。治理虚假人设不仅是平台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举措。平台应开展虚假人设专项治理,对违规账号实施下架内容、封禁等措施,以表达治理虚假人设的坚定决心。平台还可利用其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账号的专业资质、背景履历等进行审核,及时发现并查处虚假人设账号。
为督促网络直播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网络主播行为管理,推动网络直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近日,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本次专项行动把编造虚假场景人设,无底线带货营销纳入重点整治范围。监管机构应该进一步完善审核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对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还应畅通举报投诉机制,引入更多力量共同治理虚假人设乱象。
全社会应多方合力,揭穿虚假人设的“画皮”,为维护健康安全的网络秩序、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