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老家门前有一条溪流,溪水浩浩荡荡,自西向东奔流而去。
湍急的溪水流经隔壁村的交界处,有一个落差较大的坝体。从坝上倾泻而下的瀑布,激起的浪花在阳光照射下,时常会形成一道道彩虹。这个瀑布旁边有一块石头,因为形如孩童,得名“孩儿石”。这石头远观就像一个小孩拱手作揖,单膝下跪,好似正用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注视着远方的将军山,这个独特景观也被称作“孩儿拜将军”。这块“孩儿石”被溪水长时间冲刷,早已变得十分光滑。由于与“孩儿石”相连,这个坝体也被长卿本地人叫做“孩儿坝”。
早年间,由于交通闭塞,生活在山村里的人们出行大多得从溪流两岸找一条路走,孩儿坝便成了一条必经之路。听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辈“讲古”说过,古时一些坐轿子的人,途经孩儿坝时,总是不约而同地下轿走一段路,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再坐回轿子里继续赶路。
记得家里长辈提过一段往事,那是一次夜里连降暴雨,村里遭遇了特大洪水,内涝严重,全村人忧心忡忡,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开门,乡亲们惊讶地发现,孩儿坝居然裸露在溪边,看起来像是被大水移了位。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乡亲们出门察看后才知,原来是大水“让路”了。虽然洪浪翻滚着越过坝顶直奔坝底而去,不时还发出犹如低吼般的声响,但面对如此之大的水流,孩儿坝始终岿然不动。
之后孩儿坝还历经过多少次洪水不得而知,不过乡亲们却延续了过去流传下来的做法,将“孩儿石”作为一个水位参照物。譬如水流漫过它的“脚踝”和“膝盖”,或是水涨到石头的“大腿”和“腰部”,又或是水位上升到了其“脖子”,都能对水势进行“分级”,借此既能掌握洪水的情况,也可以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做到大风大雨来临时不慌忙,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当然,若是洪水漫过“孩儿石”的顶端,就属于“最高级别”,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对孩儿坝的防御能力更是一种考验。
由于溪中有鱼有虾,无论是对于儿时的我来说,还是在现今村里孩子们的眼里,孩儿坝一直是充满吸引力的地方,是一个能肆意玩耍的乐园。我长大后才知道,孩儿坝底部还藏着三个大小不同的水潭,它们相连在一起,其中靠近坝体的两个潭的水流比较湍急,甚至有漩涡。如果遇上干旱少雨的情况,乡亲们便会利用这些潭水来灌溉农田,保证粮食的收成。
近几年,时而下降的水位,会让整个孩儿坝裸露在外,一些胆子大的家禽便经常跑到坝上溜达。有一次,趁着家禽正在小憩,一只大鸟还飞来“偷袭”,并将抓住的家禽直接放在坝上品尝。家禽的主人见状,气不打一处来,跑到坝上挥舞着锄头,狠狠地砸向那只大鸟。大鸟惨叫一声就赶紧逃走了,不过锄头砍下的痕迹,倒是意外地留在孩儿坝上,时至今日依旧清晰可见。
如今,每次回到家乡,我总得到孩儿坝上走一走,看看熟悉的“孩儿石”,也听听潺潺的溪水。对和我一样离乡打拼的人来说,孩儿坝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承载无数回忆与乡愁的地标,只要看到它,就知道自己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