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eiyuxiangcun@qzwb.com(邮件主题请注明“‘美育乡村 以美润心’泉州乡村文化记忆主题征文比赛”,欢迎400万像素以上的配文照片、3分钟以内短视频)
“一缕香万里,跨海来拜香。”这是著名诗人余光中写给永春汉口香的。慕名而来的不只老诗翁,当下,一提起汉口,一说起汉口,甚至一想起汉口,盎然的香气就在鼻息间、空气里蔓延。那香,自然天成,浓妆淡抹总相宜。
曾经,汉口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逐渐褪色的儿时记忆里,村庄是灰色的,土墙灰瓦还有灰头灰脸一年四季在泥土里面摸爬滚打的父老乡亲,年复一年,忙忙碌碌却依然只能过着一靠肩挑(挑夫)、二靠菜苗(卖菜苗)、三靠华侨(侨汇)、四靠回销(政府救济)的苦日子。谁还会有信手拈香的闲情雅兴?
穷则思变。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中国版图上千万个乡村之一的汉口村也逐渐色彩斑斓起来。仿佛在一夜间,香作坊遍地开花。汉口,不仅有了香的五颜六色,还有了人们渴望富裕的躁动和喧嚣。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秉承勤劳淳朴的村风民俗,汉口站在新的起点上,潮起扬帆,璀璨夺目。
在标准化的车间厂房里,原本泥猴子一样在粉尘飞扬的世界里制香的汉子也可以在洁净明亮的机台上,像画家在画泼墨山水画一样,神情专注地制作着美化人们生活、净化人们心灵的香。
在足球场一样平整的晾晒场上,降真香、沉香、檀香、兰花香、楠香、时香,线香、篾香、袋香,香珠、香钟、香蛇、香炉,满地灿烂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在酒店宾馆,在寺庙道观,在高楼大厦,在农家雅舍,谁都可以借一缕清香,寄无限希望,袅袅柔柔中,暗香浮动里,有梦中的桃花源,有心中的好信念,个中滋味,自晓自知。
人间万事出艰辛,历尽天华成此景。从草创时的筚路蓝缕举步维艰到如今的勃勃生机左右逢源,汉口香承载着汉口人太多的希望与梦想,走过了百折不挠的漫漫历程。
饱含对家乡的无限期待,我一次次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每一次回到汉口村,就回到了香的世界,香的海洋。整个村庄四时都沉浸在浓浓的幽香里,我时常有种幻觉,这里不只是一个生产香的地方,这里应该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应该蕴藏着一段厚重的历史。顺着时光的隧道一路追寻,就能走进一段让人热血沸腾的岁月……
村中蒲氏长者如数家珍:唐宋时期,先祖从阿拉伯漂洋过海踏上东方乐土,来到泉州经营香料贸易。至明清,封建统治阶级歧视异族,曾在泉州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后裔逐渐衰退,分别避居省内等地。移居永春的蒲氏后裔,始于其家族13代,至今已传至23代,足有300多年历史。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汉口香的制作工艺,就是明清时期从泉州移居汉口的阿拉伯后裔蒲氏家族的传家之宝。随着岁月的流逝,蒲姓与本地人融合,制作工艺逐渐外传,成为汉口村的特色工艺。如今,借现代科技之力,汉口香厚积薄发恰逢其时。汉口,也成为中国唯一的香都,全国最大的篾香生产出口基地。
这样的过程曲折而艰难,这样的过程壮丽而豪迈。
香的气息,袅袅地从宋元时的刺桐港飘来,并在此生根发芽薪火相传。纵观其发展历程,她不仅仅记录着汉口村庄的包容和气概,也诉说着古老的刺桐城兼收并蓄的文化传承,是外来文化水乳交融的历史见证。
盛世造就了汉口香的辉煌,穿越历史烟云,她在人们心中恒芳永恒!
乡村名片 汉口村
位于永春县达埔镇东部,距县城13公里,现有人口约3500人,村域面积144.62公顷。汉口村不仅是展现永春制香历史传承发展的记忆宝库,更是海上丝绸之路沿岸重要的商贸文化。2020年汉口村入选福建省第三批省级传统村落,2021年,福建香制作技艺(含永春香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汉口村(篾香)荣获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