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8月21日

七年220多名志愿者接力,累计超过1800名山区儿童受益于“教育改变安溪”公益支教,来自安溪的志愿者比例逐年上升,今年占比16%,他们在支教中反哺家乡——

走进大山,为了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有趣的体育游戏“赶小猪”

支教老师带领孩子们进行科学小实验《空气炮》

支教老师和孩子们进行“捕鱼达人”的体育游戏

来自各地的大学生奔赴茶山参与支教

跨越山海,相聚茶山。今年是“教育改变安溪”志愿服务队持续开展支教的第七个年头,来自不同地方、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在校大学生加入其中,来自安溪的大学生更是利用暑期返乡时机积极参与。他们一起用丰富的知识、多元的活动给山区儿童带来多彩的暑期体验,为乡村教育注入蓬勃的活力。

“向他们传递知识,是此行的最大目的。”

昨日,安溪县城厢镇的谢艳珍收到了一条信息:“要上初中了,要做些什么准备?”谢艳珍回了信息。这是她暑假支教所在学校的一位同学发来的。经历21天,同学们对谢老师产生了信赖。

清晨7点半,安溪剑斗潮碧小学,谢艳珍喜欢在这个晨练课间,与同学们做游戏,这是她和同学们熟络的好机会。作为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师范专业的学生,谢艳珍授课内容自然贴合“老本行”,从青铜铁器、汉字演化,到恐龙世界、人类进化;从中华上下五千年,到纵览全局世界观,在她的历史课堂里,铺展着无数时代的精彩卷轴。课余,谢艳珍或备课,或与支教同伴交流研讨,有时也会拿起相机,穿梭于其他课堂,记录下彼此的课堂瞬间。

这是谢艳珍第二次支教。高考结束那年,她从网上看到一些支教博主分享山村孩子的生活,回想自己的小学时光也是在山村度过的,“如果当时也有这样一群哥哥姐姐陪伴我,该是一件多么幸福又幸运的事。”她萌生了支教的念头。2023年,谢艳珍满怀憧憬地来到了安溪感德龙通小学,开启首次支教生活。今年的支教,在去年经验积累上,谢艳珍更加游刃有余,“向他们传递知识,是此行的最大目的。”

结束与孩子们21天的相伴后,当问到下次支教想故地重游还是开启全新篇章时,谢艳珍不自觉偏向后者:“去了新地方,或许会遇到更需要我帮助的小朋友;不用担心我们的离开,还会有一批和我们一样满腔热血的青年来到这里, 踏上讲台。”

谢艳珍在课堂上告诉同学们:“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她也曾遥想,在未来的某一天,台下某个孩子会不会和她一样,站上故乡的三尺讲台,看似微小,却也是反哺社会的不容小觑之势。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昨日,谈起自己的三次支教经历,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林佳静至今颇有感触。出生在安溪农村家庭的她,一直很感激父母支持她不断学习,“如果没有上学,现在的我可能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第一次支教时,林佳静是队里年纪偏小的队员,生性内向的她,遇到问题不知所措。林佳静学的是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期间教授留学生科技汉语,用中文释义来解释数理化中的专业名词。实习并不算顺利,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等各类无形压力笼罩在林佳静身上,让她不由得重新考量起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未来择业规划。她选择今年第三次参加支教,来到蓬莱镇温泉小学,期待能找回自己的初心。现在她已经可以胜任副队长的职责,“队伍所有人都叫我佳静姐,遇到事情希望我能够给他们一些建议,感觉自己变得成熟大方了。”林佳静分享支教给自己带来的变化。那一天,她和支教的同伴们跟随驻村干部的脚步,到村头山顶,眺望辽阔大地,村干部兴奋地比画着,向他们讲述着眼前荒野即将蜕变的美好未来。那一刻林佳静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巨大力量和坚持不懈给一个地方带来的希望,让她更加坚信自己的公益支教之路也能焕发教育的微光。

“能进城固然好,但乡村发展也需要有人坚守。”对于现今越来越多大学生踏上支教之路,林佳静倍感高兴,“支教之路不算容易,期待有更多的人能真切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我小时候没办法学习、尝试的事情,我希望现在的他们能体验到。”

昨日,蔡樱淇和支教队员们还在对支教的视频作品做修改,希望通过影像记录这段日子。作为“教育改变安溪”志愿服务队第七期负责人,今年是蔡樱淇第二次到安溪参加支教。从2023年至今,蔡樱淇分别在蓬莱镇温泉小学、龙门镇双桂小学参与支教。她介绍,从2018年的首期活动开始,志愿服务队已经连续七年开展支教活动。招募的队员一开始不到10人,目前已经超过 220人,其中党员人数超过90人,占比超过40%。支教的范围也从最初的剑斗镇云溪村、御屏村扩展到安溪县的其他山区乡镇。今年参与支教的43名队员中,有14名队员是已经参加过支教的老队员。

据了解,近年来团队中来自安溪的队员比例逐年提高,今年占比16%。“我小时候没办法学习、尝试的事情,我希望现在的他们能体验到。”蔡樱淇说,在面试志愿者时常常能感受到同学们对提升家乡山区教育水平的决心和期待。来自安溪的志愿者与当地联系紧密,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建立起更加亲密的师生关系,用实际行动更好地诠释什么是“反哺”。

共青团安溪县委统战部负责人王乃群介绍,“教育改变安溪”志愿服务队是安溪大学生暑期公益支教团队之一,属于非营利性综合公益团队,成员包括海内外在校大学生、在职教师、社会公益人士等。七年来团队走过安溪9个乡镇12所乡村小学,累计超过1800名山区儿童受益。团队致力于山区支教和关注青少年成长,通过教育推动社会进步和乡村振兴。团队以“平衡教育,独立思考,终身学习,温暖内心”为立足点,用行动诠释“教育改变安溪”的理念,为山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融媒体记者 张君琳 实习生 陈思滢/文 受访者/供图

--> 2024-08-21 七年220多名志愿者接力,累计超过1800名山区儿童受益于“教育改变安溪”公益支教,来自安溪的志愿者比例逐年上升,今年占比16%,他们在支教中反哺家乡——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96948.html 1 走进大山,为了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