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既是创新成果的保护网,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泉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泉州保护中心”)自2021年8月运行以来,坚持以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良好成效,先后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福建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和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骨干节点单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筹建机构,有力推动产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融媒体记者 郭剑平 通讯员 陈婉芬 林嘉伟
打造“孵化器”
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建成泉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泉州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建设。向公众和企事业单位开放知识产权大数据检索分析系统、泉州市专利数据监测平台、泉州市13个重点产业专利导航数据库及可视化监测系统、专利价值评估系统、万方维普科技文献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及应用系统,提供知识产权政策咨询、专利预审、维权援助、教育培训、信息应用等“一站式”综合服务,累计出具专利价值评估报告、技术全景分析报告、企业科创力评估报告108项。定期开展“知识产权开放日”文化宣传活动,累计接待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参观调研50余场,接待人数近千人次。
用好“指南针”
专利导航引导产业创新发展
聚焦全市创新优势和新兴产业,发挥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优势,加强专利导航在产业规划、技术研发、风险防范及专利布局等方面的决策支撑作用,积极推动专利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服务支撑。组织实施专利导航与预警项目14项,其中,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项目9项,企业专利导航项目3项,区域规划类专利导航项目1项,海外专利预警分析项目1项,为产业明晰创新发展路径、引导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等提出具体政策建议,推动企业形成一批高价值核心专利,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74件,居全省第一梯队水平。
铺设“快车道”
推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在破解高校专利成果“转化难”、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方面,举办多场以专利转化、专利导航为主题的对接活动,指导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解难题,实现在市场竞争中“手拉手”深度对接融合。着力推动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有效运作,参与设立总规模为2亿元的泉州市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已投资项目7个,投资额1.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15.88亿元,带动匹克、宏芯科技、佰源智能等一批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发展,实现“小基金做出大文章”和“小投入带动大产出”,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谱写“一张蓝图”
集聚商标地标各类资源要素
推进泉州市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工作,泉州保护中心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共建泉州市地理标志教育与研究基地,开展商标、地理标志信息检索服务工作,协助办理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涉外翻译9件;组织开展《永春篾香地理标志产品资源分析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泉州市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化发展对策研究》等地理标志项目研究。全市商标有效注册量累计超76万件,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
做好“服务员”
高质量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
举办专利转化运用、专利导航实务培训、“知识产权进社区”、《专利导航指南》系列国家标准解读、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活动50余场,累计5000多人次参加。开展“知识产权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专题调研走访、“知识产权服务进百企”、“知识产权助推‘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专题调研等活动,累计走访高新园区、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超400家。
泉州知识产权的高速度、高水平发展,推动了以专利为支撑的创新经济、以商标为支撑的品牌经济、以地理标志为支撑的特色经济的形成和深化,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
下一步,泉州保护中心将继续以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为引领,在加速推进高校存量专利盘点、推进高价值发明专利提升三年行动、优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深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等方面持续发力,做好知识产权发展保护的“后半篇文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更有力的知识产权动能支撑,努力打造更具活力、更具动力的知识产权生态圈和创新驱动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