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8月26日

鸡 卷

□蔡景典

(CFP 图)

往北京参加散文年会,特地去拜访一位文艺评论家曾老师。他是咱厝人,20世纪70年代初就定居京城。带上什么特产呢?心中毫不犹豫,捎上一盒地道铁观音,还有一大早到菜市排队买了二十条刚出蒸笼的鸡卷。出发前,按师傅的交代做好包装。

曾老师说想到我可能会带茶叶,因为这是泉州人出门访友的习惯,但想不到还会有古早味的鸡卷,这是满满的闽南乡愁味道。他乐呵呵,一边忙着泡茶,一边谈要如何炸鸡卷吃。

把鸡卷当作伴手礼是我的首选,这是把对方当成自家人一般,有家的归属,不显客套。况且,这是我最爱吃的美食之一。出门聚餐,我只关心有没有点这一道菜,其他的海鲜河货则均可忽略不看。

第一次把鸡卷当作礼物是多年前去福州拜访我以前上班公司的陈总。他是一位儒商,手头拥有十几家公司,我上班时对我特别关心。带什么东西当伴手礼呢,一开始我有点纠结。思索中,想起有一次出去吃饭他点过鸡卷,便有了灵感。“你竟然还记得我喜欢吃泉州鸡卷!”陈总笑笑说。就这样,一二十条鸡卷,和几箱朋友家手工制作的米粉,我得到了赞许。

鸡卷,原来是可以当礼送的,价不贵,礼不俗。这老泉州的味道,蕴含着质朴的情感。

在闽南,鸡卷是人皆喜爱的美味,也是家宴必备,年节龛桌上供奉的那盘鸡卷自然也不可或缺。

以前的宴席第一道上来的菜就是鸡卷:金黄酥脆的皮、香嫩可口的馅、鲜绿的芫荽、甜红的辣酱。做客的母亲或阿嬷这时会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动作,悄无声息地掏出干净的“手巾仔”,把鸡卷连同芫荽包回家给孩子吃。数十年过去了,儿时唇舌生津的感觉还在,那温馨的味道成了许多人记忆的烙印。

尤其是过年过节,年味是从做鸡卷开始飘起来的。挑上好的五花肉,切片、剁碎,这是香嫩的根本。葱白压扁、切碎,这是起味的源头。荸荠切丁,这是口感的灵魂。统统放入大脸盆,加上几个鸡蛋、若干碎豆腐、些许番薯粉,拌入五香等佐料,开始抓搅起来。这力度得凭经验,轻了不均匀,重了又会使食物过硬。清香随之飘逸起来,诱人垂涎。铺上豆皮,轻轻包卷成条。正宗古早味的鸡卷则是用猪油网纱做皮的,这样才会更入味。

葱尾在蒸笼内铺了个绿色的底,包好的鸡卷整齐排上。随着水温升高,一股热气淡香从蒸笼四边溢出,一二十分钟后即可食用。或者过后斜切成片状再下油锅炸一炸,换个不一样的口感,这一款是更多人尝到的味道。清蒸的嫩可卷舌,油炸的脆而不腻。

鸡卷里没有鸡肉,只是模样像鸡脖子。有人说原来叫“多卷”,是厨房师傅把多出来的菜头菜尾剁碎卷起来做成的。“多”与“鸡”闽南话谐音。《满汉全席》说是“瓜卷”:最早的皮是黄瓜去肉腌制的,将馅料卷包条状蒸或炸而成。“瓜”与“鸡”闽南话也谐音。也有直接叫“五香卷”的,因为有五香味。我却认为鸡卷和五香卷有小区别:鸡卷是大条的,五香卷是小条的。

好料不问出处,好吃就是。这不,南洋的亲戚前阵子回来,又陪他们去西街开元巷巷口老地方吃鸡卷,这个摊点以前就去过好几回。“吃遍五湖四海,最难忘的就是咱厝的味道。”老番客依然是念念不忘,吃完照样向店家买了二三十条带去南洋。

在我心中,这鸡卷,当然是最具乡愁的伴手礼!

--> 2024-08-26 □蔡景典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97702.html 1 鸡 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