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里一草一木都自有情趣,就连攀爬在墙垣断壁上的各种藤蔓,也都是一副副垂挂着的诗情画意。一墙墙的爬藤我叫不出名字,长得像小时候常见的“爬山虎”,但它们更像是红墙红瓦燕尾脊里的一尾尾卧龙。随着城里的老院子破墙头越来越少,“卧龙”也越来越少。因此,每当遇上一墙爬藤时,我都会多看一眼。多加注意后,还真被我看出了一点与众不同:有一种“卧龙”它会结果子,果子还挺大挺好看。
这种植物好像比较喜欢匍匐在旧庭院的土墙上,枝条不像藤,没有很多的根须,叶子长椭圆形,长得很浓密,爬满墙头的时候和其他爬藤相比,它不算特别出众。结的果子形状像小梨子,但是脐部不似梨那样的弧形,而是平钝的;外皮随着不断成熟逐渐从浅绿色到深绿色,或者说是“翠”,很有质感的颜色。正是被它的果子所吸引,我就想多了解了解它。
当我向父亲描述一番后,他说这植物的名字叫“乒抛”,这果子有个特别之处就是能做“果冻”。我的第一反应是:好土的名字,有方言特色。接着就是疑惑:能做果冻?在我的印象里,闽南地区的“果冻”排第一的是石花膏,原料来自海石花,第二是仙草冻,来自田野里的仙草。这“乒抛”能做果冻鲜有人懂,许是被前面二者的风头给遮盖了吧?老家在川渝的朋友听了我的叙述,她立刻就明白了,在他们那儿叫“冰粉果”,能做“冰粉”。川渝一带夏天经常做这玩意儿:把雌花果内的籽(瘦果)和肉掏出来,稍微浸泡后包在纱布里,放清水里不断揉捏挤压,把籽肉里的胶质挤出,静置凝固成冻。而邻市漳州长泰的友人告诉我,他们也做这种果冻,他们把这种果子呼作“爱玉”。同样是讲闽南话,叫法却不一样。而鲁迅先生则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写过:“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由此可知在浙江一带它又叫木莲。这就有意思了,各个地方叫法不同,而且一个比一个好听。
经过一番搜寻总算找到它的“真名”时,我不禁失声惊叹,原来它在文化史上是很有名气的呢,叫“薜荔”!“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这诗句熟悉吧?“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屈原最喜欢用它了。还有后来的白居易、孟郊、卢纶等等太多诗人都提到过它。真是“有眼不识薜荔”啊!而它的真实身份也不是藤,是桑科榕属,常绿攀缘性灌木,和无花果还是近亲,难怪果实和无花果很像呢。
在古代文人的眼里,薜荔的枝叶另有深意,“薜荔衣”从最初作为神仙精灵的衣饰演化为古代隐者的服装,是他们内心与尘世的一道屏障。俗人如我只能在古诗词里欣赏一下薜荔衣。我摘了两个爱玉子放在书房,期望可以为此时的心境添几分凉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