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近年来,永春县以党建统领乡村振兴,探索“点突破、线出彩、面提档”三个层级推进路径,实施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十里桃源长廊”乡村振兴示范带、“631”整县提升工程,创新“组团发展、运营前置、产业共富”等机制,找准产业园创建、新农人培育、城乡品质提升、乡村善治、基层党建等五个抓手,带动全域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建成共富、美丽、善治的乡村振兴永春样板;在全市2023年乡村振兴实绩考评中获得优秀等次,获评“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实践优秀县”。
□融媒体记者 叶虹羽 通讯员 邱鸿江/文 永春县农业农村局/图
经验
展示
立足长远 产业发展 让乡村“富”起来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也是富民的关键点。据介绍,永春县依托其农业的“一多四强七地标”优势,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品牌培育、产业融合等四大策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784元,实现了6.9%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至1∶1.8。2024年上半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0.45亿元,增长率为4.2%。
永春县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让产业带动乡村发展,该产业园已成功通过农业农村部的中期评估,并在全国50个同类园区中综合排名第二。重点实施包括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工程在内的七大工程共33个项目。此外还引进中国工程院邓秀新院士团队,建立国家现代柑橘产业技术体系,目前已建设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柑橘苗木繁育场,以及华东南地区最大、品种最全的柑橘种质资源库。永春县还致力于建设一个“买全国,卖全球”的高水平特色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并配套建设检测中心、冷链仓储、电商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撬动13.5亿元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
农文旅融合发展也是永春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永春县依托其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推进海峡两岸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五里街欢乐小镇、魁星书院等重大项目建设,此外,加快培育乡村民宿、非遗研学等新型业态,今年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集聚人才 智汇乡村 让力量“强”起来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永春通过嫁接资源、培育增能、服务保障,让新农人“引得进、育得好、留得下”。
连续三年举办福建省(永春)乡村振兴“师带徒”引凤项目大赛,有效促成161个项目现场签约,吸引创业型新农人224名。依托全国最美科技小院——永春芦柑科技小院,协助靶向引进芦柑产业急需紧缺人才65人,加快推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果业)建设。
实施青年乡村工匠培养计划,设立漆篮、陶瓷等大师工作室6个,采取“1+N”师带徒形式,传承培育匠艺新秀52人。与永春当地职校联合办学,开设多类别非遗技术课程,建成非遗传习所6个、传习基地17处,培养非遗新农人133人。发挥“中国香都”优势,在全省率先开展制香工程非公职称评审,56名新农人获得职称认定。深耕乡村振兴“十百千”人才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607人,2人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出台《永春县现代农业产业人才聚集基地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新农人量身定制56条措施。建成35个乡村人才驿站,打造新农人“一站式”服务平台和资源交流对接基地,提供创业辅导、政策咨询、手续办理等服务。通过“引、育、留”重点培育和引导扶持新农人队伍,目前共引育新农人889名,总营业额达2.25亿元,带动就业7710人。
生态宜居 生活和谐 让乡村“美”起来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永春县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守绿水青山、美村容村貌,推动基础设施下联,公共服务下沉,打造清新宜居幸福永春。
一水治,方能一村兴。近年来,永春县持续抓流域治理,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实现桃溪全流域综合治理476平方公里,恢复修复湿地34公顷,桃溪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试点验收。通过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获得资金3.26亿元,全面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全县5条主要河流水质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国、省控断面和省级考核小流域水质均达到Ⅲ类及以上。推进泉州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522.5亩。
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完善上,永春全力抓城乡品质,提高居民幸福感。投资10亿元实施县域污水处理一体化项目,将全县200多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委托第三方运维管理;投资4.65亿元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年底建成后可实现垃圾“零填埋”。开展“绿满桃源 生态永春”三年行动,绿化程度达到95%。着力抓文化惠民,常态化的文体活动丰富居民假期生活,高甲戏、南音说唱、香道等文化活动已经走进人们日常生活中。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让生活小康更健康,目前已完成仓满体育场升级改造及20多个镇村体育场地提升,全县人均体育场地2.68平方米,居民15分钟健身圈进一步完善。
党建统领 治理有效 让乡村“旺”起来
乡村振兴离不开高位推动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永春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推进德治、法治和自治有机融合,有效探索出一条“党建强、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以来,永春县通过深入实施雁阵赋能行动,开展原驻村(挂职)干部“返永走亲”活动,推广“强村(强企)带弱村”、跨村合作共建等十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全县村财收入稳定在20万元以上。
建好用好“党建+”邻里中心、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等载体,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通过实施“乡村调解能手”培育工程,精准选育一批“本乡本土、熟悉地情”的调解能手,该“培育工程”经验做法被省司法厅在全省推广。今年以来,各级综治中心会同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矛盾纠纷1583件,成功调处1576件,成功率99.56%,为农民工讨回薪资约10.8万元。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走在永春的街道小巷、田间地头,随处可见风景宜人,城乡面貌逐渐向好,广大干部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同心共进,共同绘就永春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典型
项目
岵山镇铺下村:
以“醋”为媒赋能乡村振兴
位于永春县岵山镇的铺下村,是中国传统村落、省乡村振兴试点村、省“十镇百村”整治提升村。近年来,铺下村主动融入发展大局、抢抓机遇,整合省市乡村振兴专项补助资金300多万元,由村集体牵头成立福祥醋业发展有限公司,围绕“荔韵醋香,产业兴旺”发展主题,打造出集醋文化展示、加工酿造、产品体验、销售定制为一体的老醋观光示范点。
乡村振兴需要着眼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着力于生态、生产和生活。近年来,铺下村始终坚持“面子”和“里子”一起抓,积极推动旅游与铺下村的自然资源、文化价值、生态环境、醋产业嫁接,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铺下村先是开展环境整治、景观设置等建设,同时立足传统乡村风貌、地域文化特色和农村乡土资源,扎实推进 “三治融合”示范村创建工作,“醋入万家,铺铺生香”成为一张特色名片。铺下村聚焦品牌建设,打造老醋文化馆,展示醋文化,推动质量标准制定,打造“铺下醋”品牌效应,并依托古厝、荔枝等资源,打造“荔韵醋香”景观带,推动古今纵向融合和产业横向融合,开发特色产品,促进三产融合,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铺下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出“组织引领+公司带动+技术能人+农户共享”的醋产业发展模式,将零散家庭酿醋自销变为公司规模生产销售,打通农户酿醋、市场需求、量产销售原先脱节的“关键链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组建乡村振兴服务站,带领村民走出“党建凝心,全民聚力”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目前全村已有175户酿醋人家,2023年全村产量达300吨,产值300万元,增加村财收入100余万元。老醋新酿的醋村新景象,成为岵山镇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
五里街镇大羽村:
文化融合发展
带动“双增收”
位于永春大鹏山“羽翼”地带的五里街镇大羽村,是永春白鹤拳的发源地。从高处俯瞰,大羽村被青山环抱,丘陵连绵起伏,大羽溪在村中蜿蜒流淌,自然景观与山水风光相映成趣。
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莅临大羽村视察新农村建设成果时,指示大羽村的新村建设和文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独具特色、融合白鹤拳文化、保护自然生态、发展高附加值高商品率的农副产品”。大羽村牢记嘱托,发挥党支部核心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弘扬白鹤拳文化,全面培育白鹤拳文化产业,形成“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有力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2002年至2023年,大羽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4000元增长至5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0元增长到31900元。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更是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大羽村依托白鹤拳文化兴建起永春白鹤拳史馆,组建白鹤拳武术表演队,开发文化创意工艺品,通过动画、电影和举办文化节等方式向海内外宣传,白鹤拳文化成为永春一张享誉海内外的闪亮名片。
走进村子,村道沿途绿化景观优美,连片的竹篱笆上开满炮仗花、三角梅等藤生花卉。近年来,大羽村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优势,打造城里人向往的乡村生活聚集地。值得一提的是,大羽村还率先建起“无裸房”示范村,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上桂花、茶花等经济型花卉,发展庭院经济,风景美观,收入更可观。
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必须先走融合之路。大羽村推行了“村级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致富能手+联系点+农户”五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成立白鹤拳商家联盟,引导特色产业农户共同推出白鹤拳文化农产品,对古建筑活化利用,打造功夫系列业态集群,不断开发文创产品,全面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拓宽特色文化附加值。
荣誉榜
●2019年、2020年、2022年、2023年泉州市对永春县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结果均为优秀,2023年获评“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实践优秀县”。
●2023年,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获评全省河湖长制激励县;入选“2023年福建省级森林养生城市”;被人民日报新媒体评为乡村振兴传播基地。
●2022年,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福建省村庄清洁行动成效突出县、全省河长制湖长制正向激励奖励县。
●2021年,全省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考核获优秀等次,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
●2020年,入选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获评“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