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8月26日

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多措并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泉州共绘“村美、业强、民富”乡村新画卷

惠安县黄塘镇下茂村新貌

德化上涌镇刘坑村美丽田园连片整治

新型塑胶网箱养殖

田野风研学活动之种植体验

德化梨喜获丰收

处暑时节,行走在泉州乡村,农业生产高效、乡村环境宜居宜业、农民生活富裕富足,一幅“村美、业强、民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尽展眼前。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农业农村局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要求,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守底线、攻重点、创特色、树品牌,统筹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聚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泉州样板”。 □融媒体记者 颜雅婷 通讯员 魏思晗/文 市农业农村局/图

培育新质生产力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8月上旬,位于南安市水头镇的五化农田示范基地迎来丰收盛景,近千亩金色稻田稻浪翻滚。连片稻田里,现代化收割机轰鸣作业,高效完成收割任务,为全年粮食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仓廪实、天下安。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践行大食物观,不断完善食物供给体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提升。2023年,全市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31.54万亩、产量51.12万吨,实现粮食生产“六连增”;茶蔬果菌全面增产,肉蛋奶产量突破30万吨。

——从源头上守好耕地“红线”,坚持“良田粮用”。率先在全省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项目,通过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四改”和灌排化、机耕化、生态化、田园化、数字化“五化”行动,每年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农田连片整治,已开展两批38个项目、5.32万亩。5年来,新建高标准农田65.95万亩。

——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实现转型增效。注重选粮育种守护农业“芯片”,特别是水稻、甘薯、马铃薯等地方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强种业创新攻关,切实提高良种在农业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全省首创“粮—菜”轮作旱稻新模式,率先试验旱稻精量穴直播、机插以及无人机飞播等方式,积极推广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智能育秧中心以及农业无人机等数字化农机装备投入农业生产。当前,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24.48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9.57%。

扛稳“粮袋子”的同时,市农业农村局坚持拎紧“菜篮子”。按照“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的群众期盼,我市大力实施种植业、畜牧业、屠宰加工业3个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加快产业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建设。目前已建成设施大棚8.2万亩、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基地146个,拥有5家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5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9.32%,全力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筑平台延链条打品牌 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近日,记者走进德化县春美乡,只见成片金黄的黄花菜沐浴在晨光中。田野间,农民们正抓紧时间采摘,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春美乡一直享有‘黄花菜之乡’的美誉。”当地农业合作社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今年200多亩黄花菜预计可摘鲜花20余万斤,产量供不应求。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谈到泉州农业,绕不开一个“特”字。安溪的铁观音、晋江的胡萝卜、永春的芦柑、德化的“三黑”(黑鸡黑兔黑山羊)、德化的油茶……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孕育出泉州农业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小而美”何以成其大?市农业农村局坚持实施乡村发展十大行动,加快优势产业集聚,构建“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筑平台。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4222”工程,引导人才、资金、政策、科技等要素集聚,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11家、157家;累计创建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和16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延链条。坚持“优一产、壮二产、强三产”,大力推进种养加、产销供、农文旅一二三产多元融合,全市10个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年均增长10%以上;培育11个省级以上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2023年度全市农产品出口额达84亿元。

——打品牌。不断打响“泉乡好货”区域公共品牌,市级以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8个、知名农产品品牌83个;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9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23个。其中,德化县获批全省首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整体推进试点县”建设;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1432.44亿元,连续八年蝉联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

耕耘山海间,泉州蹚出了一条以“泉乡好货”“泉农优品”为特色的品牌农业发展新路,累计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9个,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二。

实施乡村振兴专项行动 和美海丝侨乡可感可及

走进洛江区,罗溪镇市级“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示范区项目、河市北片区“和美乡村示范带”、马甲后坂溪沿线田园风光、虹山木兰溪流域建设……越来越多的特色田园风光项目,为洛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拓展了空间、催生了活力。

洛江乡村的“蝶变”,正是泉州实施乡村振兴专项行动的缩影。

“我们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深化‘串点连线成片’示范建设,开展示范村梯次创建、示范线整合提升、示范镇整镇推进、示范片区融合发展等‘四大行动’,着力打造‘县强、镇兴、村富’的城乡融合发展泉州样板。”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面——统筹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和乡村“五个美丽”等专项建设行动,项目化、清单化推进“一革命四行动”提升、农村基础综合服务设施提质等五大类重点项目建设。2023年,全市完成投资83.5亿元,在全省考核中综合排名位列第二。

整镇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在全省率先提出富民产业发展好、乡村建设提升好、乡村文化传承好、治理能力建设好、党建统领发挥好等“五好”要求的乡村振兴整镇推进新举措,把全市133个乡镇分为农业生态型、工贸带动型、城乡融合型三种类型,构建“强镇引领、以镇带村、连村成线、村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格局。2023年,整镇推进项目完成投资超173亿元,全市已打造整镇推进“五好”乡镇40个。

打造“一县一溪一特色”方面——系统谋划全流域整区域推进田园风光建设,坚持水系、农田、村庄三位一体,建设美丽河道、美丽田园、美丽村庄、美丽经济“四美”工程,启动“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十大示范片区建设,涵盖106公里河道、4.8万亩农田、14个乡镇和64个村庄。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蹚出强村富民新路子

“一岛一校一龙海,一花一鲜一紫菜”闻名遐迩。作为典型的沿海渔村,石狮祥芝镇古浮村海产资源丰富,“古浮紫菜”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花蛤养殖、渔业捕捞同样声名在外。近年来,古浮村深耕“传统古街”“海湾岸线”旅游品牌,通过“以租代建”活用古厝古街区、“社村合作”联建村供销社、“移位腾楼”置换土地等组合拳,创新村集体收入空间载体,着力打造滨海“小梧林”、石狮“曾厝垵”。

用好改革这一“法宝”,古浮村让闲置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也让传统渔村成为石狮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富裕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聚焦农村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创新举措、多向发力,走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

——深化农村改革。针对农村部分村民住房无地可批的问题,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村民集中建房指导意见,在惠安、晋江、南安等5个县市、24个村组织开展试点工作。针对农村新业态用地空间受限问题,率先出台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管理规定,有效盘活沉睡资源;晋江市被列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针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程序品种要求不够规范问题,在南安、晋江省级试点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全市统一的泉州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推动农村产权流转全部进场交易,进一步促进农村资产资源增效增值。

——加强乡村治理。开展村级财务线上线下同步公开,全市纳入“三资管理”平台监管的村(居)集体资产超269亿元。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面推行“银农直联”无现金结算方式,去年以来,在线支付金额超51亿元,村集体资金使用安全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提升。引导组建128家“强村公司”,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去年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20万元、“百万村财”的村达325个。出台乡村治理“积分制”工作方案,将乡村各项事务转化为量化指标,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分别在1250个、586个行政村推广“积分制”和“清单制”等务实管用乡村治理方式。

--> 2024-08-26 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多措并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97801.html 1 泉州共绘“村美、业强、民富”乡村新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