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eiyuxiangcun@qzwb.com(邮件主题请注明“‘美育乡村 以美润心’泉州乡村文化记忆主题征文比赛”,欢迎400万像素以上的配文照片、3分钟以内短视频)
湛蓝的天空,白云在游走。蓝天下,是一片青翠的绿。山内寨村六千多亩山地超过三分之一是竹林,挺拔秀丽的竹子,给人一种向上的坚强的美。
山内寨村的竹业专业合作社,是一座三层重檐圆形的竹楼展览馆。竹柱大者如椽,环转排列、层层收进,篾席圈拢,铺设木板,屋顶棕榈叶盖实。扶手、栏杆、桌椅、床箱、笼筐等全是竹制,有的小而巧,有的大且重,刷了桐油后一派古朴清丽。令人惊喜的是,旁边还有竹木桥、花架、亭台等。
篮、盘、碟、家具、茶具、灯罩、笔筒、影雕等工艺品,各具情态,有序摆放在展示柜。竹编艺人手指翻飞间,柔滑修长的篾条穿梭跳跃着,演变成荷花、鸭子、花篮……令人不禁惊呼:“太美了!”
展览馆的左侧,一座两层方形竹楼是加工场。师傅们正忙活着,“哗”,手起刀落,竹料剖开;“嘶”,篾条应声落地;“擦擦”,机器抛光磨滑。满埕又薄又细的竹篾,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光芒。一个戴竹斗笠的老妇人正翻动着篾条,像端坐在一大片洁白的云彩上,自有一种乡野诗意。
一个老伯,六十来岁,身材高大,挽着裤脚,粗壮的手上布满老茧,他正往摩托车后架绑几根颀长的楠竹。老伯是村里资深的篾匠,一辈子与竹子打交道,砍、锯、剖、削、磨、编,样样在行。我们的话题自然聊到眼前的竹子,老伯拿起砍刀敲击,颇为自豪地告诉我,“嘭”,声音比较不响,竹子较软;“咯”,竹子较硬,不太好劈。敲击声是篾匠与竹子的一场对话和交流,通过细微的声响判断竹子的质地,从而选择所需要的竹材。他说,竹编要把握一个度,竹质太硬,编织时容易折断;太软,编织造型不易稳固。唯有谦恭地聆听,才能听出竹子的意韵,听出自然界的高山流水。
此刻,老伯抬头望着满山的翠竹,眼神好似在检阅自己的士兵,骄傲而愉悦。
说话间,看见一辆正停着装运竹制品的货车,我跟收购商打了个招呼,发现原是来自广东的老板,令人意外的是,他却能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话。我好奇地和他攀谈,他打开话匣子:“学会闽南话便于交流,我已走遍蓝田的山山水水,这里简直就是竹海之乡。来这村进货十多年了,一趟至少一二十万元。日用品经久耐用,客户很满意,近年来这里又开发出新产品……”话语间有掩饰不住的兴奋。
山内寨村是远近闻名的“篾匠村”,采茶用的背篓,晒谷子的晒席或簸箕,日常的扫帚、箩筐、笊篱、斗筛等,应有尽有。十多年前,身怀抱负的山内寨村年轻人了解到竹建筑在乡村旅游方面的应用后,开始回乡创业并成立合作社,洽谈订单、设计方案、研发设计一手包揽,由社员们负责提供竹材、专门剖竹篾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村庄”这样联合形成一个产业链。现在公路通车,快递上门收货,从单纯的农具到精美的工艺品同时在线上线下出售,山内寨村的竹编制品已价格倍增。
幽篁清新,绿意森森。指尖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密密莽莽的青山变成了潮卷浪翻的“金山”。山内寨村一代又一代的“竹”梦人,正用质朴的情怀编织着乡村的美丽梦想。
乡村名片 山内寨
位于安溪县蓝田乡与西坪镇、芦田镇三个乡镇交界,距离县城47公里,人口600多人。几百年前,山内寨村就有编织篾货的传统,家家户户都会竹编手艺,是远近闻名的“篾匠村”。如今,竹产业已走出一条“农具变工艺”之路,2000多亩竹海也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绿色源泉”。村民先后成立10余家企业、个体户,电商发展势头良好,蓝田乡正打造“竹藤小镇”,在山内寨村建设竹产品研发和加工基地,开发竹林观光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