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8月28日

让文化“梦工厂”留住集体记忆

□黄祖祥

近期,位于泉州市区花巷的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改造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工艺大师入驻、工艺美术博物馆及展卖厅布展工作同步启动,为正式开园做足准备。过去70年,这里走出许多“国宝级”非遗大师、工艺美术大师,现在正通过运营盘活泉州工艺美术厂旧大院空间,创建复兴泉州37个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品种的创作基地,设置集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创作交流、工艺展示、销售体验于一体的工艺美术产业园区,打造古城新名片和网红打卡点。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将采用分散创作、合作经营、互利共赢的运营方式,将散落在外的工艺美术大师们“请回来”,为他们提供工作室场地,共同打造大师传承非遗技艺、创作时代精品的“梦工厂”。目前,已有卢思立、史俊贤等40多位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及非遗传承人签订大师工作室入驻协议。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之都”,泉州百工鳞集,漆器屏风、瓷器、木版年画、木偶头雕刻等工艺美术品享有世界声誉,全市37项工艺美术技艺品种已有12项列入国家级、33项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多彩的非遗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被戏称为古人留给现代世界的“彩蛋”。泉州是中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始终高度重视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不仅建立12个非遗馆、166个非遗传习所、1000个非遗展示点,每年还会举办两期全市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帮助传承人拓展市场,让“冒热气”的非遗走进更广阔的人群。

作为一座活着的古城,泉州大地上存留着许多拥有集体记忆的场所,如何对它们进行活化利用和有机更新,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赋予美学价值、实用新功能,打造散发独特人文气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值得全社会深思、研究、探索。

泉州需要更多“梦工厂”“梦窗口”。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群体的记忆和情感。泉州要巧妙利用非遗元素,把集体记忆场所与现代生活融合起来,挖掘消费内涵、展现当代价值,让非遗更具时代生命力。近日,泉州古城多了一处特别的“非遗窗口”——“藝見海丝非遗传习馆”开馆,馆址设在通政巷“古城巷遇精品酒店”,这里原为中侨集团电子仪器厂,在泉州文旅集团精心打造下,馆内汇集文创展览、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戏剧舞台等多元文化元素,成为一扇带领游客走进非遗艺术的“文化窗口”。以开发促进保护、以利用带动传承,泉州应以更大力度出台措施,鼓励广大非遗传承人在古城、古街巷、古民居、古建筑和旅游景区设立传习所,做到“传承进古厝、创新进厂房、展示进街区”,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文化产业跨界融合,诞生更多奇思妙想的新产品,赢得市场空间。

泉州需要更多“守梦人”“追梦人”。保护好非遗,就是守住泉州文化的根。近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2023年度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度传承活动评估结果,泉州“蟳埔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黄晨等26位传承人获得优秀等次。近年来,丰泽区成立蟳埔女服饰传习所、工作室,培育蟳埔女头饰、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20多名,在部分幼小初学校试点融入“簪花非遗技艺+艺术专项特长”教学,让簪花非遗技艺进入课本、走入课堂,播下传承种子。今后,泉州要坚持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培养更多非遗人才。一方面,非遗传承人要勇于打破“技不外传”的观念制约,拿出真本事收徒教绝活,努力打造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非遗人才;另一方面,各地要持续构建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院校、高等院校阶梯式的非遗教育传承体系,吸引更多人从小从早接触非遗,主动成为传承者。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留住乡愁。我们乐见,泉州有更多“老场所”重获重生,有更多年轻人爱上“老技艺”,在双向奔赴中打造更多强有力的特色文化IP,让古老的泉州拥有层出不穷的鲜活新体验。

--> 2024-08-28 □黄祖祥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98025.html 1 让文化“梦工厂”留住集体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