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经济要发展,既有赖“点石成金”的科创引擎,更离不开“润物无声”的市场环境。“水美而鱼肥,土沃则稻香”,泉州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压茬推进营商环境创新突破八大专项行动,迭代1.0至4.0版共500余项营商环境改革举措,系统打造“泉心泉意”营商品牌。聚焦让“关系更亲清”,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政商关系亲清统一的八条措施,开设12345全天候企业服务专线,常态化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局长走流程走基层”等活动。聚焦让“办事更方便”,在全省率先运用“区块链+电子证照”技术,优化整合“一件事”集成套餐579项,审批服务事项网办率达97%以上。聚焦让“审批更高效”,探索“拿地即开工”“桩基先行”等审批提速改革,审批部门以“轻骑兵”“大篷车”方式下基层走项目,提供靠前服务。聚焦让“竞争更公平”,开展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试点,出台法治护企十二条意见,探索推广“驻企警务专员”等模式,为企业经营发展保驾护航。十年来,全市市场经营主体总数从30多万户增加到155.52万户,居全省设区市首位。
在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下,要素资源配置追求的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也渐入佳境。
——以高效用地换空间。抢抓国家赋予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的有利机遇,探索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共生互促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中心城区抓专精特新、工业上楼,沿海抓集零为整、连片发展,山区抓重点片区、不搞遍地开花,园区建设“八种典型”获全省推广;在此基础上,加速从招商建设向投产运营转段,打造园区标准化建设2.0版本。全市累计盘活工业用地2.5万亩,实施100个市级园区项目,建成标准化厂房1749万平方米,签约入园企业1700多家,规上企业入园率从28%提升到56%,实现见投资、见产值、见税收、见就业,入园企业亩均税收从5.5万元提升到20万元。
——引金融活水解急难。深化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实践探索,在全省率先建立金融调度工作机制,完善财政政策+金融工具“1+N”政策体系,首创无还本续贷“无间贷”模式并向全国推广,首创“政银企担”一站式融资服务机制,打造便利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中心一平台”,建成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出台全国领先的基金业发展扶持政策,深化惠企资金基金化改革,累计设立政府引导型母基金20只、国资基金50只,实现市、县、国企母基金全覆盖,产业基金超1700亿元。实施企业上市“刺桐红”行动,建立上市顾问、服务员制度,境内外累计挂牌上市企业115家,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聚人才资源赢未来。实施人才“港湾计划”“涌泉行动20条”“青年人才集聚8条”等,动态升级“1+1+3+N”人才政策体系,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举办全省首个设区市人才节,打造“博士人才倍增”“家燕归巢”“优才服务提升”三大品牌行动,组建全省首个人才创新共享联盟,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精准引才模式,持续优化高层次人才认定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机制,在全省首创“总数控制、人编捆绑、人走编收”的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制度,市场主体人才自主评价“配额制”试点提质扩面。全市各层次人才总数超235万人,人才发展指数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形成“近悦远来”的独特人才生态。
敢于先行先试 不断深化具有泉州特点的改革
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泉州秉承爱拼敢赢、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立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著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等优势,始终坚持在中心大局下谋划、在发展大势中推进、在关键大事上作为,致力在城乡融合、对外开放、两岸融合等领域探路破题,形成了一系列有泉州辨识度的改革成果。
从雕琢一座古城,到加快城乡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海滨邹鲁”著称的泉州,把文化作为城市繁荣发展的精神内核。立足古城,推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国首个反映中华海洋文明的世界遗产。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国家级“城市双修”试点,创新构建“指挥部+国企+社会资本”体制机制,实施“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点”改造提升,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留人留魂留乡愁”的古城活态保护样本,成为全省首个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2024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总数量、增速及旅游花费增速均居全省第一,荣膺“全国十大旅游向往之城”,“簪花围”等文化符号破圈突围,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聚焦市区,因应“环湾、向湾、同城”发展趋向,引领城市格局由散到聚,建立健全中心城区一体化开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实施“抓城建提品质”“聚城畅通”等专项行动,联动推进6大组团片区更新,构建梯次结构、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环湾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1.6%提升至70.79%。放眼全域,在全国率先探索整镇推进乡村振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推进特色村镇试点创建,打造“县强、镇兴、村富”的城乡融合发展样板,13个乡镇、146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创建名单,孕育出2个农业产业“百亿强县”、15个“十亿强镇”、24个“亿元强村”,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石狮市、安溪县入选中国百强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
从打好一张侨牌,到构建双循环战略支点城市。因侨而兴的泉州,把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乡亲视作最宝贵的财富,在凝聚华人华侨智慧力量上率先发轫。建设运行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和“故土家园—海内外泉侨泉商联络总部”,举办首届海丝侨商投资贸易大会,上线全国首个面向华侨的跨境电商平台“侨易邦”,在全省率先成立“福建侨商海外仓联盟”,获批全省首个、全国第3个侨汇结汇便利化试点。在更广的领域,泉州以华人华侨为纽带,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打造双循环战略支点和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在全国首创汇率避险“公共保证金池”模式,创新推出外贸“增信信保贷”“数据贷”等金融产品,获批建设市场采购贸易出口、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试点,跻身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功能型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10年来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贸易额超1.2万亿元,占全省三成。
从建好“第一家园”,到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针对台胞在大陆投资、融资、办事不便的问题,创新“互联网+信用”应用机制,在全国率先建成“台胞台企第一数据港”,上线“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线上化管理平台”“台胞医保(健保)线上服务平台”,以数字服务便利台胞台企在大陆落地扎根,让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区的成色更足。不仅如此,着眼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泉州扛起特殊使命,推动实现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累计供水超3500万吨,占金门民生用水七成以上。发挥地缘、血缘、文缘等对台独特优势,密切两岸交流联络,高标准规划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民间信仰、宗亲宗族、传统文化、青年一代”四大交流品牌,每年开展多种形式的泉台交流活动200场以上,获批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5个,居全国设区市首位。高标准规划建设两岸(厦泉金)合作发展区泉州片区,打造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试验区,获批台资台企便利化管理试点,全市累计备案(核准)台资企业2423家,2万多名台胞常年在泉州学习、就业和创业,泉台融合发展向更广领域、更高程度、更深层次迈进。
坚持人民至上 深入推进社会民生领域改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泉州坚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将每年超七成五财力投入民生,改革惠民举措覆盖衣、食、住、行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改革成果具象为百姓看得见的变化、触得到的幸福。
于孩童和长者们而言,改革是暖心的托育关怀,是舒心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泉州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实施城市,被民政部、财政部确定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优秀试点城市,“城乡养老服务发展指数”绩效考核指标连年位列全省第一。
于安永德山区的中小学生们而言,改革是5G课堂上与名师们跨越时空的实时对话。泉州探索“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办学和“5G+专递课堂”试点,让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县区、乡镇。而名校长管理规定、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等的实施,则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动全市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于奔走在各级医院的患者们而言,改革是家门口就挂得上的专家号,是看得见的医疗费“瘦身”账单。泉州入选国家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启动创建国家“两病”门诊用药保障示范城市,在全省率先推行门诊共济由病种保障向费用保障转变,12项医改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于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百姓们而言,改革是电瓶车“小白”、共享单车“小黄”直达家门的无缝衔接,是“党建+”邻里中心包罗万象的公共服务,是清晨推窗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是周末郊野映入眼帘的小桥流水,是深夜行走在街头巷尾的踏实步履……泉州畅通交通微循环,持续构建完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进“两中心一平台”建设,构建“融警务·汇治理”新机制;率先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深化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推进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打造“全面强化、标本兼治”的现代化幸福河湖3.0版本,实现全域国家园林城市全覆盖,6个县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民生实事每完成一件,改革进程就前进一步,群众的获得感就提升一分。
坚定推深走实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回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画卷,泉州始终顺时代大势而为,以改革之力破局,聚焦发展题目、做好改革文章,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各项改革走深走实。
一系列改革试点落地见效。市县两级先后承担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自主创新示范、服务型制造、产融合作、产教融合、文旅消费、盘活利用低效用地、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普惠金融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120多个“国字号”试点示范。
一项项改革经验被肯定推广。国家发改委在泉州召开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泉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优化营商环境、整镇连片推进乡村建设等做法在全国会议作经验交流;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促进民间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利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数字政务门牌”、“社银一体化”服务、汇率避险“公共保证金池”等做法在全国推广。
一连串改革亮点被宣传报道。《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学习强国、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纷纷聚焦泉州改革动作;中宣部《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专题报道泉州改革典型案例;基层改革案例在《福建改革情况》刊发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在更广的视域范围内,随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深走实,改革力量持续迸发、改革效应充分彰显,助推泉州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层次变化。经济提速见证发展动能之变,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8%,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10.6%、突破千亿大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关键指标保持福建省前列,经济巩固回升向好态势,发展效益提高、后劲增强。服务升级见证发展环境之变,在2023年福建省营商环境监测中,泉州有11个指标成为标杆,其中6个指标居全省第一,市场主体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连续入选全国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城市。民生改善见证幸福指数提升,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蝉联平安建设最高奖“长安杯”,获评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入选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等创建城市名单。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202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将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泉州实践作出全面部署。我们将紧扣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大力发扬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坚韧不拔、顾全大局的改革精神,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砥砺“爱拼才会赢”的精气神,大拼经济、大抓发展,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泉州实践,以实际行动做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