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泉州市委改革办
泉州是“晋江经验”的发源地,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对福建、对泉州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全市统筹推进600多项重点改革任务,承担12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示范,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为加快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注入澎湃动力。
用好“关键一招” 扛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使命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泉州市委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鲜明底色,坚决扛起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责任,在战略上布局、于关键处落子,“一条心”上下协同、“一盘棋”统筹调度,持续激发体制机制活力。
改革部署全面覆盖。建立健全党中央重大改革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机制,市委常委会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中央、省委深改委会议精神,推动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引入“改革项目化”工作机制,聚焦事关泉州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紧扣“强产业、兴城市”“大拼经济、大抓发展”等各阶段中心工作,按年度谋划并梯次推进一揽子重点突破改革事项,体系涵盖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抓手深入安全发展稳定各个关键环节。
改革落实全力以赴。把大抓落实、狠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市委深改委会议不定期听取专项汇报,“全生命周期”跟踪督促改革任务落细落实。各级党委深改委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细分具体领域设置专项工作小组,健全联络员会议机制。把改革纳入重点工作调度,由党政主要领导担纲领衔,亲力亲为协调全局性、战略性重点改革工作,“帮督一体”清障排阻,打通改革“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加强正向激励、反向约束,将“改革创新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选树改革创新“担当者”,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干事创业的改革者撑腰。
改革推进全域联动。持续激发基层创新活力,策划开展“一县一特色”专项改革,探索差异化的改革实现路径,选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县域科创体系构建、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特色项目,由县(市、区)“一把手”亲自挂帅并领衔推进。加强典型经验复制推广,深入运用“完善提升一批、创新推进一批、复制推广一批、总结宣传一批”工作机制,发掘培育改革创新亮点,打造年度“十佳改革创新案例”等示范标杆,引导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改革事项协同互促,推动改革由局部点状探索实践向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挺进。
聚力重点突破 打造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扭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就牵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泉州作为全国民营经济大市,坚持弘扬政企互动优良传统,发挥国家级“金改区”“民综改革试点”“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区叠加优势,始终以锐意进取的改革姿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在创新、产业、资金、土地、法治、服务、人才等“七个链”上持续发力,在经济建设领域渐次推出一批硬招实招,为勇当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排头兵提供不竭的改革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泉州握紧了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争先进位的密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火如荼,引导各县优先发展1~2条重点产业链,与先进制造业集群耦合匹配、融通协同,深化“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科技创新“四个倍增”计划,实施智能化改造“个十百千万”工程,上线“泉州数字超市平台”,加快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产教融合、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知识产权强市等国家级试点城市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统筹“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两个战略性先导工程,贯通“油头—化身—轻纺尾”产业链,前瞻布局新材料、集成电路、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一代人工智能、数字健康”+“生产性服务业”等“2+2+1”赛道体系。十年来,全市R&D保持高位增长,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从213家增至3084家,大院大所增至28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955家,数量均为全省翘楚,近八成、超过5400家规上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企业数字化应用场景走在全国前列。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