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幼儿园又将迎来一批小班新生入园。幼儿园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既陌生又新鲜,在感到好奇的同时难免也会有孩子表现出恐慌和不安,于是常有开学第一天小班新生哭闹的场景。在开学前以及开学初期做好应对,可以有效减少小班新生的分离焦虑。
正面鼓励激发入园期待
来到陌生环境,孩子们可能会因为不熟悉而产生分离焦虑。泉州市直机关金山幼儿园副园长陈惠玉介绍,不同个体有所差异。有分离焦虑的孩子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入园时不愿意让家长离开、哭闹、不愿意找老师。也有孩子入园后只是静静观察,看到其他小朋友哭后情绪被带动,也号啕大哭。博泽高铁幼儿园园长周玲玲分析,入园之初,小班新生可能会对幼儿园的生活节奏不习惯,如有的孩子在家比较自由,有的孩子精力旺盛,没有睡午觉的习惯等。入园后规则的约束与生活变化,会让孩子对上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
陈惠玉建议,入园前家长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为孩子做积极的心理准备、情绪引导,多用正面的语言,如“幼儿园里有许多好玩的玩具、很多小朋友,你可以和他们玩游戏”“你长大了,可以上幼儿园了”,激发孩子对幼儿园的兴趣和期待,避免说类似“你不乖就要把你送幼儿园去”等恐吓话语,以免传递给孩子负面情绪。可以提前进行分离安抚小游戏,如捉迷藏类的游戏,让孩子感受与家人的分离只是暂时的,或者提前带孩子到幼儿园周边走一走,减少陌生感;分享家长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情形,通过亲情互动,让他们对幼儿园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好感。也可以模拟入园的场景游戏,如起床、穿衣、洗漱、吃饭、背书包等,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
日常生活中培养技能
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和孩子互动,提升孩子的独立、社交能力。陈惠玉建议可以通过小游戏,如家长可以进行“帮我找什么”的指令游戏,让孩子独立完成,感受独立完成的成就感。指令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增强孩子的自信,这样孩子在幼儿园里也能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在交往能力上,建议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多让孩子在小区、公园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和交流,这样可以减少孩子在陌生环境中的胆怯,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家长也可以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和沟通技巧,如敢于表达“我想和你一起玩”“你的玩具可以借我吗”等与人打招呼、分享玩具的基本沟通技巧。
周玲玲说,小班新生上幼儿园的前几天,哭闹无法避免,这是正常的焦虑情绪,家长要坚定地摆正心态。她建议,开学前家长要帮助孩子锻炼以下三种能力: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的能力,锻炼孩子自己吃饭,用好勺子;培养孩子自觉午睡的能力,保证孩子下午活动效率高,同时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培养孩子大小便自理的能力,鼓励孩子尽量放松,不要紧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孩子入园之后的尴尬。
入园后养成良好习惯
想要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家长就得下“狠心”。周玲玲说,坚持让孩子每天去幼儿园,并且不迟到、不早退。如果因为孩子哭闹就在家里休息两天,之后再去幼儿园还是会感到更陌生,入园适应期也会延长。在孩子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过程中,一家人不要围着孩子问诸如“你今天哭了吗?小朋友欺负你了吗?”等负面问题,这样不利于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每周孩子上幼儿园的5天里,会逐渐提高在幼儿园里的自我服务能力,比如自己吃饭、如厕、穿衣服等,她们的习惯养成刚有成效,如果周末2天的家庭生活跟不上,晚睡晚起、不按点吃饭、家长包办……孩子就会立即“打回原形”。因此家长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独立习惯,一定要和幼儿园保持作息一致。
“入园后,家里要有稳定接送的家长,家长也要有准时的习惯。”陈惠玉说,这样可以让孩子内心安定,不会因为放学后家长没有准时来接而让孩子有被抛弃的感觉,避免孩子情绪反复。此外,家里可以准备些开学仪式感的体验,比如买个新物件,传达给孩子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好彩头和期盼。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及时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据了解,幼儿园也会给小班新生一个适应期。陈惠玉介绍,她所在的幼儿园老师家访时,会带去小红花、小飞机、各种小动物造型等折纸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与孩子建立信任感和熟悉感。开学入园仪式后,通过游戏、参观,让新生熟悉校园环境。周玲玲介绍,大多数幼儿园均会制定循序渐进的入园适应方案,让孩子有适应分离的时间,比如开学前几天是上学半天,过渡到吃完午饭离园,再过渡到留园午休,再到一整天上学, 经过一到两周的适应期。
□融媒体记者 张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