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8月24日贵阳飞上海的飞机上,两名女乘客因忍受不了一岁多的小女孩哭闹,直接把女童从奶奶身边抱走,关到机舱厕所“立规矩”。8月26日,记者从吉祥航空获悉,两名女乘客将女童抱至洗手间教育系祖母同意,过程中,女童的祖母一同前往并在洗手间门口等候。(8月27日光明网)
事件发生后,贵阳机场公安口头教育了幼童的爷爷奶奶并将相关情况告知了幼童父母,未对两名陌生女子做进一步处理。梳理网上的相关评论,相比以前对“熊孩子”哭闹的口诛笔伐,这一次网友几乎是一边倒地将矛头指向了教育孩子的两名女乘客。毕竟,飞机上气压变化、噪声干扰、空间密闭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哭闹,而对于一个一岁多的孩子来说,这个年龄段正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期,将其关到机舱厕所“立规矩”显然有些行为出格了。
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正是因为触及了儿童教育的边界问题。法律界人士表示,无论是否经过监护人同意,两位乘客将孩子带入卫生间进行“教育”的行为,都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也影响到了飞机秩序和飞行安全;心理咨询专家则提醒,这种简单粗暴的行为不仅不可取,所产生的情绪记忆还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其实,遇到类似情况,完全可以采取与孩子玩耍或讲故事转移其注意力,或使用玩具和音乐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也可以提供零食或饮料让孩子放松等办法去解决。正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谅与关爱理应成为公共空间与儿童相处时的基本共识。
行笔至此,笔者不由想起另一则新闻。今年春运期间,自厦门始发开往北京、上海、南京等方向的部分高铁列车开设了“遛娃舱”,供带娃家庭使用。这一看似微小的举动,却体现了社会对儿童包容度高的价值观,而“遛娃车厢”也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一种思维,即成人需要以“童心”去体察与包容孩子,才有可能化解一系列不必要的社会摩擦。
画家丰子恺说过:“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能否换位思考去深切体察孩子的处境,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也是考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正如近年来公共场所越来越多的“第三卫生间”、母婴室,以及渐渐深入人心的“一米视角”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理念,都是我们构建儿童友好社会的有益举措。显然,对于飞机上哭闹的孩子,有同理心的包容远比所谓的“立规矩”更有温度。
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个孩子要变成理性成熟的大人,都离不开不断学习的过程,既需要家庭的引导与教育,也需要外部环境给予正向的支持与鼓励,如此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并很好地融入社会。女童被关进机舱厕所“立规矩”这一事件也让我们反思,当儿童友好理念已初步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后,如何做到从“有”到“优”才是一道真正的社会考题。
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人与人的交集已不可避免,一个小小的机舱,其实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包含不同的群体,也会有各种诉求。在个人权利意识高涨的当下,如何培养兼顾他人的公共空间意识,才是每个人都需要不断进修的一门社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