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9月04日

自行车“变幻曲”

□许建军

(CFP 图)

友人在家中客厅的醒目位置摆放了一辆双骨老式自行车,它是海外亲戚早年从新加坡寄回来的,即使半个多世纪过去,这辆自行车的风采依旧不减当年。过去,友人的父亲靠这辆自行车,在晋江安海和南安石井之间往返载货。在那个生活艰辛的年代,勤劳的父辈就这样努力踩着自行车去赚钱,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尽管长辈已经辞世多年,友人一家仍然把这辆自行车像“传家宝”一样妥善保管、珍藏,友人还特地定制了一个玻璃罩,把自行车整体保护起来。

记得小时候,我家也有一辆国产的老式双骨自行车,它最初是我三叔外出谋生的工具,后来他离开家去当船员,自行车就成了我父亲的代步工具。那时一接到货运业务,父亲便会骑着自行车奔波在码头、粮站、供销社、批发部等地搬运货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辆自行车风雨无阻地伴随着父亲,不断演绎着一首名为“打拼”的变奏曲。

我读初中时,经常推着那辆自行车去学校操场,在那里绕圈练习骑行。初学骑车,家里大人们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一定注意安全。父亲还在车后架上绑了一根扁担,防止我操作不当跌落而损伤车身。当时总有一位发小陪着我练习,他有时为我扶着后座,有时会悄悄地松手,反复几次后,我就能绕着操场骑数个来回。估计是练得勤,久而久之,我骑自行车的技术也算勉强过关。

后来,父亲带一家人搬离了老房子,自行车逐渐淡出视野,也慢慢从我的记忆里消失了。

直到读高中时,自行车才再次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它那时是我物理老师的代步工具。当时这位老师的家在离学校十多公里的地方,每周他都得从学校出发,骑车一个多小时,途经南安水头、石井两地和同安莲河的公路,才能回到家中与亲人相聚。课余时间,这位身兼村医的物理老师还经常骑着自行车,奔走在石井的一些村子里,为不便出门的患病村民看诊。当时的乡村土路崎岖不平,骑行的时间远远超过看病的时长,我的老师却乐此不疲。每次看到他骑车出诊的身影,我都觉得他像在乡间弹奏一首“师者治病救人”的协奏曲。

如今,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交通网络都日益完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汽车、电动车逐渐取代自行车,成了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自行车的变化也日新月异,早就不再是过去笨重的单骨、双骨结构,而是可以随意调速变挡的山地自行车。不过一直未考驾照的我,反而拾起儿时的喜好,从老家“翻出”了那辆老式自行车来使用。现在的我像过去的父亲一样,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出行,追着冉冉朝阳,迎着习习海风,伴着踏板“奏响”的欢快节奏,去揭开一天忙碌工作的序幕。

--> 2024-09-04 □许建军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99105.html 1 自行车“变幻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