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张沼婢 通讯员胡秀清)又到了9月开学季,天气仍然炎热,发生细菌性等食源性疾病的风险依然存在。学校人员聚集密度大,学校食品安全关系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关注度高。为预防秋季校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泉州疾控中心发出食品安全提示。
校园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风险有:1.肉类和水产类食品因原料污染、交叉污染、储存不当、未烧熟煮透等原因受到致病性微生物的污染,易引起沙门氏菌感染、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中毒。2.米饭和蛋炒饭因加工和储存不当导致的蜡样芽胞杆菌感染或其肠毒素中毒。3.各类食品因人员、器皿以及食物交叉污染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4.菜豆因未烧熟煮透引起的皂甙或胰蛋白酶抑制剂中毒。
为做好学校食堂食源性疾病预防,泉州疾控中心提醒:
1.应加强从业人员健康监测,坚决杜绝从业人员出现呕吐、腹泻、伤口化脓等问题仍带病上岗的现象。
2.开学供餐前,应对加工处理区内的所有区域、设施设备、餐用具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3.采购的食物原料要新鲜,避免购买和制作高风险食品,如冷荤类食品、生食类食品、四季豆、鲜黄花菜、野生蘑菇、发芽土豆、沙拉酱等。
4.从业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工和盛放生肉、水产品和蔬菜的砧板、刀具、盆、盘、碗等器具要与加工和盛放熟食的分开,使用完后要及时清洗消毒。
5.食物要完全煮熟煮透,特别是对肉、禽、蛋和水产品类等受病原微生物污染风险较高的食物。
6.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熟食在室温下存放最好不超过2小时,熟食或易腐烂的食物要及时放进冰箱中。
7.学校师生应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吃不洁和有安全隐患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