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9月05日

老而好学

(CFP 图)

□高俊仁

师旷是我国春秋时代的音乐家。某日,师旷为晋平公演奏,忽然听到晋平公叹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他接着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师旷的核心意思是:年少时学习,就像走在朝阳下;壮年时学习,犹如行走在正午的阳光下;老年时学习,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点上蜡烛或摸黑走路,究竟哪个好呢?这段话说明老中青不同时期的学习境况,着重道出“老而好学”的重要性。

年少读书,学是为了理想、为了求职,为将来的人生打下基础。但因为学习时间长久,课程繁多,或多或少产生懈怠。

中年学习,主要是工作需要,大多为补足短板,或有较强的目的性。而中年是人生负担最重的时期,时间和精力都受到很大的制约,再行读书学习,可能难免捉襟见肘。

老年人学习,看似难度颇大——记忆衰退,精力不足,但老年人阅历丰富,生活体验笃实,更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综合接受能力,并不亚于少年家、中年人。何况老年人的学习,多凭个人兴趣。老而好学,仅为自己,慢慢品味,乐在其中,为的是一种完善,一种意境。

老而好学,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能为社会为人类,贡献了不起的成果!古今中外,从来都不缺这方面的实例,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齐白石的“衰年变法”。齐白石早期作品缺少特色,到了60岁以后,绘画和书法风格大变,独树一帜,终成现代中国画巨匠。因此有人说,如果齐白石只活到60岁,那就只是一个画匠,而不是一个巨擘。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也是一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他晚年无法继续从事经济学研究,转而写起散文、随笔。不想落后于时代的他,86岁开始使用电脑,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其散文出手不凡,自诩“21世纪文坛新秀”,单就2005年于老90岁那年,就有5部作品问世。到98岁于老谢世时,为人们留下近百部著作,其中包括散文集《古稀手迹》《墙外的石榴花》《我的编年故事》等。

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具体表现,不仅是一种乐观的进取精神,也有现实生活的实际意义。特别是信息爆炸、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没有网络常识、不懂手机操作,便寸步难行。如果人生要在某些领域有所建树,留下自己的价值,就得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生有涯,知无涯,一个人就算一辈子都在学习,能够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但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活到老学到老,平凡的一句话,却是做人的大境界。

--> 2024-09-05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99229.html 1 老而好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