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加荣
张潮《幽梦影》里有十恨:一恨书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台易漏……十恨河豚多毒。讲的是世间事物总难圆满,比如:河豚美味却有毒。
我的老家在闽东海边,老家的方言把河豚叫作:“规”或“规鱼”。近读沈括《梦溪笔谈》,读到“河豚”一文,浙东人也把河豚叫“规鱼”。其文写道:“吴人嗜河豚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规鱼,浙东人所呼;又有生海中者,腹上有刺,名海规。吹肚鱼,南人通言之,以其腹胀如吹也。”
河豚有毒,外表也好认:腹部白色,腹上有刺,腹胀如吹胀的气球。因为这个特点,小时候经常被母亲叫去干的一件事,就是从一堆的杂鱼或新鲜虾米中捡出小规鱼,以免家人误食。
虽然河豚能杀人,但是总有些人敢于冒死吃河豚。小时候在老家,吃河豚死人的事也时有耳闻,有人是误食,也有人是不畏死以身试毒而不幸罹难,可也有人则是老食客,一朝不慎而一命呜呼。
多年以前,一位老家在海边的女同事,给我讲了一个她奶奶吃河豚的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她说,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穷,但不缺少爱,她的奶奶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她们姐弟。有一天,奶奶的一个姐妹伴的家人捕到一条大河豚,煮好了河豚,就分给几个要好的姐妹伴吃,每个人分到一大碗。她奶奶闻着那河豚的喷喷香味,就没急着吃,因为孙女和孙子都出去玩了,她舍不得自己吃掉,她要等着他们回来一起分享这难得的美味。没等到孙女孙儿回家,奶奶就听到不幸的消息:姐妹伴中,吃过河豚的全都中毒了,有的当场毙命,有的送到医院抢救。因为疼爱孙子孙女,她的奶奶躲过了一劫。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惠崇春江晚景》的诗为苏轼所作。康震老师在《康震古诗词81课》里讲这首诗时,说了一个苏东坡在常州吃河豚的故事。
当地有位乡绅,他家的厨子擅长烹调河豚。乡绅仰慕苏轼,特意设了河豚宴,只请苏轼一人来家里吃河豚。乡绅的家人都躲在屏风后面,想听听苏轼如何品评这顿河豚宴。苏轼动筷子的声音,苏轼大口咀嚼的声音,他们都听到了,就是没听到苏轼对河豚的品评。正当大家失望之际,苏轼猛地放下筷子,大喝一声:“也值一死!”
吃过河豚的苏轼都说死也值了,可见河豚的美味了得。你如果没有吃过河豚,是很难理解为何总有人要冒死吃河豚的。十几年前,有一次几个老同学遇见,相谈甚欢。于是,老同学说,今天请你去吃一顿有特色的,我们到乡下去吃“河豚”。我十分惊愕:能吃?敢吃?老同学说,没事,放心,这家店是经卫生部门审批过的,是有资质的。我们驱车一个多小时,到达一个海边小镇,餐馆就在街边,跟普通的餐馆没什么两样。我们在二楼靠走廊的一间包厢落座,菜肴一盘又一盘陆续端上来,我们喝酒聊天也没在意。酒过数巡,有个女招待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菜肴,从我边上的窗口经过时,一股甜甜的香气扑鼻而来,我惊问:这是什么菜?怎么这么香?同学笑说:这就是河豚。我简直是醉了,酒没醉人,却被河豚醉了。河豚端上桌时,同学说,我们都吃过,你先吃吧。虽然香气迷人,可我还是心怵,不敢下箸。同学也就不客气了,等同学吃了一会儿,我才痛痛快快地吃起来,真是人间美味,无法比拟。
之后的这十几年来,我也曾多次在酒店里吃过河豚,却都没有那次的香气,也没有那次的原汁原味。总而言之,没有了第一次吃河豚的那种嗅觉和味觉。
如今,不用像过去那样,要冒死才能吃到河豚。河豚已经成为普普通通的菜肴,很多酒店都有这道菜,因为河豚已经成了养殖的鱼。河豚养殖还成了特色产业。我看过一则报道,某地有个河豚村,一条街上就有20多家河豚餐馆,还将河豚烹调出红烧、煲汤、油炸等30多种不同美味。我想,要是有机会,还是可以到那里去尝尝河豚的不同美味的。
河豚美味而无毒,亦是人间美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