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辉
在闽南的幽邃一隅,隐匿于岁月沉淀的古朴村落之中,流传一则跨越世纪、长达百余年的铁匠传奇。它不仅仅是对技艺的坚守,更是对传统与变迁之间深刻哲理的诠释。
怀揣对过往的好奇与憧憬,我踏上了这段探寻之旅。古港老街,石板路蜿蜒,红砖黛瓦间留下岁月的痕迹,仿佛与过往的时光进行无声的对话。当一阵清脆的“叮当”声划破宁静,我知道,那是古老技艺的召唤。
循声而至,一座石砌两层小楼静静伫立,偏房内,在炽热火光映照下,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全神贯注,手中铁锤不断精准敲击通红的铁坯,他们就是骆氏夫妇,有着精湛的打铁技艺。
骆师傅是土生土长的秀涂村人,自幼在祖父的打铁声中成长,那份对铁与火的热爱,早已融入他的血脉。他渴望有一天也像祖父那样,拥有一技之长,靠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于是,年仅16岁的他,为了追求更精湛的技艺,毅然离家,前往张坂镇上塘村拜师学艺。四年寒暑,他勤学不辍,终得师傅真传。返乡后,他将技艺传授给了两个弟弟,共同经营打铁生意。
打铁,在狭小而充满火烤烟熏的环境中,锤炼出坚不可摧的意志与毅力。打铁,对他而言,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匠人精神的坚守与传承。他将家族世代相传的技艺与自己所学融会贯通,无论是复杂的造船配件,还是日常所需的各类工具,在他的铁砧下都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每一道工序他都亲力亲为,从精心挑选原料到细致入微的抛光打磨,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他对完美品质的极致追求与不懈探索。
随着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作方式,骆师傅的两个弟弟相继转行,而他与老伴选择坚守。他深知,有些小工具的精细加工是机器无法替代的,这正是他们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如今,小作坊成了骆师傅与老伴共同的世界,他们两人既是夫妻,也是师徒。岁月不饶人,他们已年迈,拿起沉重的铁锤,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回荡在乡村的打铁声渐行渐远,过不了多久,铁匠铺里的传奇或将随着时代变迁成为一种历史的印记。
如今,十里八乡已难觅铁匠铺的踪迹,面对传统技艺日渐式微的境况,我们不禁深思:在这瞬息万变的快节奏时代,我们是否仍能寻觅一方宁静,去感受那些古老技艺所沉淀的温暖与光华?
我很想留住古巷深处这“叮当”的打铁声,留存记忆中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