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三伏天已于8月24日正式结束,这意味着一年中最难熬的酷暑过去了。
出伏后,夏季开始向秋季过渡,气温波动频繁,这时养生防病的重点也应有所调整。本期养生堂邀请泉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省名中医刘德桓,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原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首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崔闽鲁,为大家提供出伏后的秋补养生建议。
□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文 CFP/图
出伏后30天气温多变
俗语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形象地描述了出伏后的气温特征。刘德桓指出,出伏后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早晚温差增大,空气变得干爽。从出伏到秋分期间(今年为8月24日至9月22日),不但昼夜温差大,气温波动也变得更频繁。一冷一热,人体血管受刺激收缩,对心血管等多个器官来说,都是考验。
崔闽鲁认为,经过一个炎热的夏季,人的脾胃功能有所减弱,身体消耗也很大。再加上“秋老虎”时常在这段时间出没。“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出伏后,8—9月之交,持续约7至15天,“早晚凉、中午热(最高温度在35℃以上)”就是其典型特征。所以,在这段时间内,人们应特别注意保暖和饮食,调养脾胃,增强抵抗力。
三种“秋病”容易找上门
气候变化,疾病常滋扰。刘德桓提醒,天气转凉,本身体质较弱的人在这个季节容易发生或复发以下三类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秋季昼夜温差增大,人体血管在低温下收缩,血流减慢,易导致心脑供血不足或血压不稳,诱发头痛、头晕、中风、胸痛等心脑血管疾病。
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和本身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早晚受凉,同时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血压,必要时及时就医。
呼吸道疾病。秋季气温降低、空气变得干燥,易导致外邪从口鼻而入,侵袭肺脏,引发感冒、鼻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其中鼻炎、哮喘等还与季节性过敏有关。在预防方面,除了保持环境的清洁与通风,还可以适当进行增强肺功能的锻炼,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体质。
胃肠道疾病。秋季易发生胃肠疾病,如秋季腹泻、便秘、腹胀、消化不良等。此外,在中医眼里,肺喜润恶燥,因此秋季容易出现干咳等症状,皮肤也可能因干燥或微循环变差而出现瘙痒。这时应注意保持饮食的清淡和规律,避免过食生冷食物,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温热性、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汤类,以调理脾胃。
科学“秋补”:滋阴润燥 养胃健脾
俗话说“出伏不补,秋冬受苦”,专家建议出伏后要注重科学进补,通过滋阴润燥、养胃健脾来增强体质,让身体做好各项储备。
润肺祛燥。秋季“燥”字当先,出伏后首先要注重防燥。崔闽鲁建议,日常可以做几个润肺动作,预防秋季干燥引发的各种呼吸道不适症状——
1.轻揉天突:以中指指尖轻轻按揉天突穴(位于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约30次。
2.指搓迎香:以双手食指指侧沿鼻翼旁迎香穴(位于面部两鼻翼旁开约1厘米处)上下搓动,以感到鼻翼发热为度。
3.冷水浴鼻:洗漱时可将鼻子浸于微凉的水中,稍闭气一会儿后抬头换气,重复浸泡动作3至5次。亦可用湿毛巾敷于鼻上。
4.推肺经:以一侧手掌鱼际处沿另一侧手臂的肺经在前臂的循行路径,从上至下推动约30次。
同时,在饮食方面可选择一些清心润燥的食物,建议在饮食中适量加入一些酸性食物,比如山楂、乌梅、石榴、葡萄、猕猴桃等;也可以药补润肺,西洋参是不错的阴补肺气的中药。
化痰祛湿。崔闽鲁推荐按揉丰隆穴,这个穴位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和外踝连线的中点,是化痰祛湿的要穴。每天按揉2次,每次3分钟,坚持按揉可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痰湿,减轻暑湿困乏的症状。
适度滋补。刘德桓表示,“秋补”既可以弥补苦夏后身体的损失,又可以为入冬抗寒做好准备。很多地方流行“入伏羊肉出伏鸡”的说法,出伏后,可以选择清蒸或炖煮的鸡肉菜肴,滋补又不上火,有助缓解伏天过后身体的不适感。在烹饪时可以选偏瘦的鸡肉部位,比如鸡胸脯肉等,同时增加蔬菜比例,使菜肴更健康美味。
与此同时,秋季进补要以滋阴润燥、养胃健脾的食物为主,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全面,切忌暴饮暴食。
饮食少寒。暑热渐退,崔闽鲁特别提到,在饮食上要减少寒凉水果的摄入,逐步告别冰镇的啤酒饮料和冰激凌,减少肠胃刺激,以免损伤脾胃。秋季干爽,可以适当吃些如银耳、莲子、百合、蜂蜜、梨等润燥的食物。同时,要少食辛辣,韭菜、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辛辣食物以及羊肉等性热之物最好少吃。
打盹解乏。秋天容易出现“秋乏”,刘德桓指出,午睡小憩有助调养身心,一般以不超过30分钟为宜。注意别睡在有穿堂风的厅堂或露天等处,尽量不穿无袖或紧身衣午睡,防止出汗当风,引发肌肉关节酸痛、四肢僵硬。
调养情志。秋季万物凋零,人易生悲秋之情。崔闽鲁说,中医强调“情志养生”,认为保持平和的心态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出伏后,人们应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可以通过阅读、冥想、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五个“不要” 健康度秋
出伏之后,要顺应时节变化,调整生活习惯。专家提醒,要注意五个“不要”,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迎接金秋的到来。
1.不要过度贪凉。出伏后早晚温差较大,刘德桓建议早晚适当换成长袖单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早晚出行更要注意保暖。穿衣时要护好脖子、后背和脚部,因为这些部位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增加患病危险。
2.不要太早锻炼。出伏后,有晨练习惯的人应适当推迟锻炼时间。刘德桓指出,太早外出晨练,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让早晨本已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从而增加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运动前做好热身活动,同时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以免损伤身体。
3.喝水不要太少。出伏后仍有高温,身体水分大量蒸发,刘德桓提醒,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引发相关疾病。《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日推荐饮水量为1500毫升至1700毫升。出汗多时,适当增加水的摄入量。越口渴,喝水越要慢,应匀速小量间断补水,一口一口地慢慢喝。普通人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可预防血栓形成。
4.不要整夜开空调。出伏后部分南方地区气温仍然较高,湿度也较大。崔闽鲁提醒,此时使用空调要注意,尽量不要在夜晚睡觉时开空调,即使开也最好定时,以免半夜时寒气入侵人体。
5.不要睡得太晚。崔闽鲁指出,从传统医学角度来看,出伏后,自然界的阳气慢慢开始收敛,人体的气血也开始内敛,逐渐内收。由于人体自身阴阳状态的转换过程无法一蹴而就,此时更容易产生疲乏的感觉。为了缓解秋乏,需要睡得早一点,一般晚上10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早睡早起,较之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增加睡眠。
本期医学指导
刘德桓 泉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泉州市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分会主委、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省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5年,擅长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病、头痛、眩晕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内科疑难重症。
崔闽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原中医内科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全国“最美中医”,第二批福建省名中医,全国、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舌诊学会副主委。擅长中医脾胃病、肝病的治疗,对HP感染相关疾病、慢性胃炎、溃疡病、结肠炎等有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