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杯里泡枸杞”这一养生习惯,近年来在不少人中蔚然成风。枸杞,作为一种具有药用和保健价值的食材,被誉为“养生果”。然而,近日央视财经的一则报道,却将这养生佳品推向了风口浪尖。据报道,部分看起来色泽鲜亮的枸杞,实则是“硫超标”的“毒枸杞”。
在央视报道中,青海格尔木市和甘肃靖远县的部分商户,为了将品相不佳的枸杞卖出好价钱,不惜使用对人体有害的焦亚硫酸钠进行浸泡,甚至直接用工业硫磺进行熏蒸。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食品安全的基本准则,更是对消费者健康的极端漠视。工业硫磺含有大量的砷,对人体危害极大,国家标准早就明确规定其不得用于食品加工。然而,这些商户却为了蝇头小利,将这一禁令抛诸脑后。
面对这一事件,我们不禁要问:当枸杞被熏红的同时,是不是也有些东西正悄悄被“熏黑”?被熏黑的,不仅仅是商户的道德底线,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和盲区。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监管部门必须时刻保持高压态势,对任何可能危害公众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一丝不苟的排查和整治。
遗憾的是,直到媒体曝光、丑闻铺天盖地了,涉及地方的监管部门才出来回应“坚决查处”。这不禁让人质疑:媒体都能发现的问题,为何监管部门就没有发现?难道真的是监管不力,还是存在某种程度的失职和渎职?
事实上,这起“硫超标”枸杞事件并非个例。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都让消费者心惊胆战,也让社会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和决心产生质疑。这些事件的背后,往往暴露出监管部门的失职和监管体系的漏洞。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必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已经相对完善,问题在于执行不力。因此,必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让法律成为悬在商户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标准的严格执行。
其次,要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监管队伍。必须加大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监管能力。还要加强对监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他们依法履职、廉洁奉公。
再者,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和追溯体系。信息公开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可以让消费者及时了解食品安全状况,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确保食品从生产到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追溯、可控制,一旦发生问题,能够迅速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此外,还需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补充。通过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举报违法行为,可以形成对商户的有效制约。媒体也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报道和剖析,推动问题的解决。
说到底,硫磺熏枸杞,红了枸杞,黑了良心。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发力,扎牢制度篱笆,重塑行业良心,才能守护好我们的“舌尖上的安全”,让“保温杯里泡枸杞”这一养生习惯真正成为健康生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