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刚开始,一条关于南安市四年级男孩黄某的寻人启事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牵动了无数网友的心。在经过专业救援机构和警方一天一夜的紧张找寻后,黄某被安全找到。翻开报纸,可以发现近些年来“熊孩子”离家出走事件不少,孩子最终平安归来确是万幸,但频繁发生的事件无疑为大众敲响了未成年人教育与监护的警钟。因此,有必要读懂孩子“出走”背后的信号,找到这些事件的“因”,才能够制止孩子出走的“果”,从源头上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仔细探究这些“熊孩子”出走的原因,其实大同小异,大多与学业、家庭有关,比如学业压力大、与父母起争执等。诚然,在“熊孩子”盛行的今天,确实存在不少脑回路“清奇”的孩子,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人无法接受,甚至气愤不已。但也必须看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出走不是突发事件,极端行为的背后,是日积月累的情绪失控,出走只是他们用极端的方式去表达负面情绪,因此不能只看事件表面,要清楚根源在哪里。大多数离家出走的孩子都处在青少年时期,笔者认为,青春期叛逆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影响。
家本应是“避风港”,更是抚平创伤的地方。但在社会焦虑的裹挟下,不少家长过于关注“显性成绩”,用成绩和名次衡量孩子,而忽视了孩子内在的“隐性情感”,过高的期望,往往让孩子不堪重负;有些家长则忙于生计,对孩子缺少必要的关爱和教导;而挫折教育的缺失,使得部分孩子“说不得”、“伤不起”;此外,有些家长管教孩子不讲究方法,简单粗暴,这些的教育方式往往导致孩子用出走甚至更极端的方式逃避责难、表达反抗……如此种种,我们的家庭教育需要进行反思。
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尽管从国家到地方“减负”规定频出,但在升学和就业等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教育“内卷”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学校和教师可能过于注重升学率和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大部分时间无处释放,这些都是孩子出走以及问题少年出现的根源。因此,教育部门也应予以反省。
此外,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游戏和社交软件流行,孩子连通外面世界的工具越来越多,但他们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很容易受虚假或其他不良信息诱惑,从而做出极端行为。同时,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相对薄弱,缺乏专业的心理干预和辅导机构。因此社会层面的支持也有待加强。
总之,孩子出走背后的信号是复杂的,理解和应对这些信号,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要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接纳孩子的平凡,改善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增加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还要让孩子清楚认识到离家出走可能带来的危险和伤害。学校应重视德育教育,严控作业总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让孩子有更多表达自我、倾诉烦恼的机会和渠道。社会也应提供更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减少不良影响,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宽广的环境。
当然,我们更希望,全社会可以打破对“成功”的单一定义,改变现行的人才评价标准,形成“淡化学历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让社会层面的焦虑更少地投射到教育之上,让孩子有更多的道路可以选择,让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