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eiyuxiangcun@qzwb.com(邮件主题请注明“‘美育乡村 以美润心’泉州乡村文化记忆主题征文比赛”,欢迎400万像素以上的配文照片、3分钟以内短视频)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撷取天空洒落的金光点缀溪中,一幅绝美的画卷自村庄中轴线缓缓铺开,吸引着来往的行人驻足欣赏。
距离永春县城10公里的东美村,因一条溪而氤氲着活跃的气息,因一座桥而链接着时代的脉搏。隶属于东关镇,处在桃溪与湖洋溪的交汇处,绝佳的地理位置,也为这个村庄美丽故事的发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这一座桥梁名曰东关桥,桥中匾额上有誉名“通仙桥”,虽经过岁月的洗礼,仍然完整保留了宋代桥梁建筑的特点,是闽南一带罕见的长廊屋盖梁的桥梁。
多少年过去了,当地村民早就褪去岁月的铅华,一叶扁舟已负载不了生活的全部,一座桥梁却承担起了时光静好。永春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据《永春县志》记载,宋代便有“晋江东溪从泉州至石鼓潭可通舟楫”的说法,当地村民借船只溯流而上拓展了市场,他们的日子也因此越过越红火。缘于桥梁的保驾护航,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以物易物,涌动的思潮将他们的脚步极尽拉远,甚至跨越了山脉的阻隔,走向了海外。“无永不开市”的“南洋神话”更是一时传为佳话,而他们带出去的,已不仅仅是商业贸易,更是一首首流淌着文化的诗歌,浇灌着每一个赤子的心坎。诚如诗人余光中所言:“只要是桃溪水流过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
这个故乡,这样的东美村已然是永春县的一个缩影,她展现出独有的质朴与典雅。作为省级移民后扶项目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美村本就是移民人口众多的一个村庄,村里有九成村民是从山美水库搬迁而来的移民。也许,正是这种迁移的特性造就了他们闯荡四方的秉性,所以这个村子的村民旅居海外的众多。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政府专门为返乡的华侨建起了独具特色的风情园区,成为地方又一网红打卡地。因为背井离乡,更因为反哺家乡,村民的根脉驱动村、镇的茁壮成长。
这样的“迁移”,岂止是人员的流动,更是理念的滚动。潺潺的流水声声不止,时代的浪潮阵阵翻涌,通仙桥的翻修也更像是对时代的回应,而她始终坚持的信念,历经风雨仍守候着一方百姓的平安。
修葺是令人牵肠挂肚的,但870多年过去了,通仙桥睡木沉基、船形桥墩、墩上叠涩等,还原汁原味地呈现初建的模样、宋时的特性。如同这座桥梁的时代更迭,走过的村民一茬又一茬,就像接棒的拓荒者,在这片土地上耕植着朴素的梦想,接受着潺潺的溪水浇灌,让梦想发芽开花——裸山复绿、田园开垦。环绕村庄的湿地公园,以醉人的绿意让村庄多了几分俏皮,果树浸润的馨香,水珠跳跃与绿叶之间的嬉戏,让白鹭、翠鸟等多种鸟类就此停下了脚步。你可以站在桥上远观,也可以乘着一艘小船轻轻荡漾开来,捕捉这个村庄的全部美好。
有一种生活叫永春。我想,东美村不啻生动的写照、美丽的注解。“水墨丹青,小桥流水”,每当临近傍晚,来桥上乘凉的老人总是谈笑风生,晚霞映照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平和的喜悦。东美村以文助旅、以旅兴文,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水文观光、休闲养生、民宿旅游等业态驱动着产业与文化的相生相长。也难怪,央视热播剧《春色寄情人》专门来到此处取景,让东美村成为剧中场景的“颜值担当”,更令其名声大噪。
“桃谷寻源路不迷,垂虹人渡石林西。双鱼塔近残霞散,五岫台空落照低。”一首《通仙桥》,一段浪漫情。桥上跫音不止,桥下水流不息,不管是远在他乡,还是留守村中,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以奋斗的姿态,握紧手中的画笔,描绘着“永远春色迷人”的乡村新语。
乡村名片 东美村
位于永春县东关镇东南部,环境优美,风光宜人,系永春县生态旅游村之一。村里有文物古迹东关桥,又名通仙桥,矗立于村中心,作为闽南一带罕见的长廊屋盖梁式桥,是古代德化、大田、永春通往泉州的交通要道。东关桥建在湖洋溪上,湖洋溪在此汇入桃溪,而桃溪为晋江上游的主要水系。东关桥作为福建山海互动在永春的一个枢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