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老家的东北面,有一口老井,是闽南农村地区很常见的井,当地人称它为“内埕井”。
“内埕井”由何人何时所挖,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我只知道它存在的时间很长,这里的井水还曾是村里人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水”。相传在过去名为“顶乡”的地区,即现在的锦山、锦川等村,还有六口与“内埕井”相似的井,它们是本地人对应天上的“北斗七星”所挖的,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寓意。听村里的老一辈人说,过去这七口井几乎能够惠及住在顶乡地区的居民,而“内埕井”是当中最受乡亲们喜爱的一口。不过现在其他六口在哪里,已无法找到准确的位置,毕竟有的已经荒废,有的则被填埋。
以前的“内埕井”周边住着不少人,他们也叫做“井脚人”。这口“内埕井”大约二十米深,井壁是用一块块岩石堆砌而成,井口是圆形的,口径约一米。用一块大青石筑成的井台,表面被提水的绳子长期“打磨”,早已变得十分光滑。这口井的四周分布着四条相通的小水沟,其中一条地势较低的用于往外排水。井台的旁边还有一个大岩石凿成的圆形小水池,看起来很有年代感的它也叫做“井湖”,乡亲们通常用它来洗衣服或洗地瓜。过去遇上大热天时,孩子们还会跑到这里玩水或洗澡。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无论是早晨或是傍晚,来“内埕井”打水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不过即使人很多,乡亲们也会互相谦让,自觉排队,井然有序地打水。
我是吃着“内埕井”的井水长大的,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过去我家的所有生活用水都是来源于这口老井,我也经常和姐姐们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去井边扛水,帮父母减轻负担。我那时每天上下学也得经过“内埕井”,每次看到熟悉的邻居在那里打水、洗衣服或洗菜,我就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驻足听他们拉家常。在那时的我眼里,“内埕井”更像是一个小小的“交流站”,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在这里沟通感情、消除误会、增进情谊。
后来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无人问津的“内埕井”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渐渐退出了农村生活的舞台,往日回荡在这里的欢声笑语、谈古论今的场景也都消失不见了。如今只有三两户住在附近的人家会偶尔来打点井水,用于洗地板或浇花。
前不久,我再次路过“内埕井”,发现它边上的小水池拆掉了,井台换成新的石板材,上面还刻着“龙泉”两个字。我特地找旁边的人家借了一个小水桶,打了一些井水上来洗手、擦脸,感觉这里的井水一如往昔,依旧是那样的清澈冰凉。和井水一样始终未变的,还有旧貌换新颜的“内埕井”,它仍然像一位深爱子女的母亲,一直守护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