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9月11日

芋 包

□陈金昌

芋包是湖头的特色小吃之一,也是过中元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本地人用来寄托哀思与祈愿的供品。在我小时候,一年到头能吃到芋包的次数不多,每当初秋时节看到母亲开始制作芋包,我就知道中秋要到了,心情总会雀跃不已,每天都期待节日到来,芋包也成了我尤为喜爱的一样食物。

跟包子不同,芋包的外皮不是面粉做的,用的原料是大米和芋头。馅料也讲究荤素搭配,通常是将三层肉和葱头进行混搭。记得母亲每次做芋包前,总要先把浸泡过的大米碾磨成米浆,同时将芋头去皮,并捣碎成芋泥。等两样食材都备好,再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之后还得撒点盐来调味,这样做好的芋包外皮,叫做“芋米浆”。调制馅料时,母亲一般是把切碎的三层肉和葱头倒在一起拌匀,再加入一些盐、味精和五香粉来增味。备好料后,将蒸布铺在蒸笼里,母亲便会舀一勺芋米浆浇在蒸布上,紧接着往上面放一小撮馅料,再继续往上头淋一些芋米浆,直至馅料被完全盖住。几个简单的动作完成后,芋包的雏形就出现了。

只需蒸煮二十分钟左右,原本软趴趴的芋包就能定型,一掀开锅盖,芋香立马扑鼻而来。若是见锅里的芋包粘在一起,母亲还得赶紧拿出筷子,趁热把它们拆分。一般等个五分钟,芋包达到适口的温度,把它们盛到盘中,母亲便招呼我赶紧去尝鲜。刚做好的芋包,外观不如面粉做的包子那般白皙,但吃起来格外美味,一口咬下,外皮滑嫩,内馅咸香,一尝就让人停不下来,只想把整锅的芋包都纳入腹中。

芋包还曾是陪伴我看露天电影的一样必备零食。记得小时候过节,高甲戏、布袋戏、露天电影经常在老家的村子里轮番上演,有时一演就是大半个月。当时年纪还小的我听不懂戏曲,大多是带着几个母亲给的芋包去看露天电影。如今我早已不记得那些电影情节,但一边吃着可口的芋包,一边津津有味看电影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感觉就像发生在昨日一样。

那些做好的芋包,不单是孩子们的解馋零嘴,也是过去厝边头尾互赠分享、联络感情的美食。儿时还常听母亲念叨一句与芋包有关的闽南俗语:“芋皮包,包肉馅,贴人吃,贴人骂。”见我听了不解其意,母亲解释说,这话是指人们将做好的芋包赠予亲戚邻居,受赠的人总要故意“嫌弃”芋包做得不好或不好吃,以此方式来表达谢意。听说这在民间有一种说法,是指嫌弃得越多,送芋包的人就能获得更多的好运气。我想,这不仅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交流方式,是邻里间和睦相处、互相祝福的体现。

初见芋包的人,或许会觉得它“貌不出众”,名字还带着一抹乡土气息,不过对不少离家在外的人来说,带着“古早味”的芋包,更像一个情感纽带,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像在我眼里,芋包就承载着我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只要一尝到它,我便会想起在厨房忙碌的母亲,也能想起熟悉的家的味道。

--> 2024-09-11 □陈金昌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00122.html 1 芋 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