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的外卖诗人王计兵火了,荣获了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在第一本诗集《赶时间的人》火遍网络之后,又迅速推出了第二本诗集《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
正如王计兵在诗集自序《用笔记录生活》中所言:“我相信世界终究是美好的,也会呈现生活的另一面。”王计兵的人生是一串漫长的辛劳和漂泊。他1969年出生于江苏徐州的农村,因家庭困难,初二便辍学外出打工,曾辗转山东、新疆、江苏等地,先后当过建筑工、捞沙工,摆过地摊,一度捡过破烂,50岁兼职外卖骑手。
在很多人眼里,在“上一站”和“下一站”之间赶路的外卖骑手,是个极其卑微而辛劳的职业,送餐时限耽搁了,刁难、挨骂、投诉、处罚、差评,是家常便饭的事。王计兵曾这样写下送外卖的辛酸艰难:“送外卖以来/各种责备,刁难,呵斥和罚单/我遭遇过的白眼/越来越像星星在夜里熠熠发光”(《七夕遐思》)。即使“生活虐我千百遍”,无论怎样艰苦拮据,王计兵从不沉沦,用“笨拙”的方式爱着这个世界,执着地用文字记录生活,用一颗“疗愈的糖”写诗。
“每一段磨难都是对你的历练,都是你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越是灰暗的从前,越会成为照亮未来的光”(《文学拯救了我》),漂泊半生的王计兵,深深地珍爱外卖骑手这份工作。尽管“我不停地流汗/不停地用体力榨出生命的水分/仍不能让生活变得更纯粹”,依然“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爱着爱我的人”(《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他在月光下跑单,一切想象得那么美好:“阳光太拥挤了/只有月光才容得下我的歌声”(《月光下》)。
每天送外卖,王计兵接触到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触发了他对芸芸众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共情。在城市穿梭的日子里,在月下奔跑的岁月中,在等取餐的间隙,一旦灵感来袭,他便掏出纸笔或打开手机语言记录。生活阅历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外卖生涯促使他的诗歌风格和视角发生了很大转变,跳出了“苦难”与“小我”的狭隘圈子,扩大了诗歌创作的境界和格局。
面对生活的艰辛,王计兵多了一份豁达与坦然:“也许生活原来就是这个样子/一只漏了气的皮球更便于携带/我们才会为了一口气/努力地活着”(《如果生活》)。面对芸芸众生,他多了一份悲悯与共情:“送完乡下的外卖单/在一段没有路灯的小路上/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者/他的影子被我的车灯/照耀成黑夜唯一的舞台”(《何为远方》)。面对回不去的故乡,他多了一份坚毅与乐观:“每次想到故乡/还有蝼蚁一样命运的亲人/我就不会让眼泪掉下来”(《一滴露水》),“我用笑容面对这一切/面对孩子们电话里的祝福/对于他们/我正在成为崭新的故乡”(《飘忽不定的故乡》)。
读着诗集《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诗中流露的真挚感情、乐观心态、顽强意志,以及挚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怀与追求,深深地感动着读者,激起了大家的共鸣共情,戳中了普通人心中最真实也最脆弱的地方。
“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春天”(《春天》),无论是身处风和日丽的顺境,还是身陷时乖运蹇的逆境,都应该读一读王计兵的诗集。这些用爱凝成的诗句,如黑夜里的一束光,点燃希望,照亮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