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夏季高温难耐,教室里没有空调,上课体验实在不太好。家长都希望让学生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下上课,有些家长便组织为班级众筹捐赠空调。但家长众筹也引发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家长只要自愿就行,但有些人认为,家长的自愿背后是否有无形的“强制性”?对此,你怎么看?
本期嘉宾:张立美、陈广江、贾思慧
可为权宜之计
□张立美(教师)
当下,高温天越来越多,已经适应吹空调生活的中小学生,一整天坐在没有安装空调的教室里上课,副作用显而易见。轻则,热得大汗淋漓,没有精神、心思听课,影响学习效果;重则,甚至出现中暑症状,危害身体健康。
一些地方的教育局、学校仍然以“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适应能力的黄金时期,严寒酷暑也是对中小学生的一种锻炼”这套理论,作为不给教室安装空调的借口,明显不合时宜,属于不科学的“没苦硬吃”教育观,已经过时了。中小学教室普及空调刻不容缓,各地政府和学校应当将给教室安装空调提上议事日程,作为重大民生工程解决。
然而,就全国层面而言,大多数学校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学校经费欠缺,没有能力给教室安装空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家长自愿为教室捐赠空调,满足对空调的需求,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对于这样的捐赠行为,教育局、学校都应当支持。
要不要给教室捐赠空调,给教室捐赠什么品牌空调,由家长自主选择。只要安装的空调是合格空调,符合国家各项标准即可,学校不该限制空调品牌。至于学生毕业之后,家长捐赠的空调如何处理,应由家长自行决定,无论是当二手空调转手销售,还是直接捐赠给学校,留下新一届学生使用,都要尊重家长意愿。学校既不能强制家长将捐赠的空调留给学校,教育局也不宜强制要求学校回购家长捐赠的空调。
不可否认,空调属于耗电量较大的电器。如果所有教室都安装空调,这笔电费对于生源不多的中小学来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教室空调电费如何交,应当尊重学校与家长的协商结果,经费充足的中小学可以承担全部或部分电费,经费有限的中小学由家长均摊,也应当理解。
“口子”应慎开
□陈广江(媒体人)
家长众筹捐空调,牵扯到多重复杂的教育与社会问题,这个“口子”一旦被轻易打开,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和潜在问题,甚至会触及教育底线和法纪红线。
首先是“自愿”问题。在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且往往以“自愿”之名行“强制”之实的情况下,一些家长向学校捐款捐物的行为很容易引发社会的质疑。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每位家长的想法也不同,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可能会有家长被动地卷入“自愿捐赠”中来。对那些原本不愿或无力承担额外费用的家长来说,所谓“自愿”就成了“被自愿”。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家长捐空调的行为可能已触及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家长捐空调,解决了部分学生的“燃眉之急”;面对隔壁教室的一片清凉,那些饱受高温煎熬的孩子会不会“羡慕嫉妒恨”?
如果放任一些家长捐空调,也有默认、纵容“拼爹”之嫌。那些不愿或无力承担费用的家长,心里该是一种什么滋味?最终会不会造成家长与家长攀比、孩子与孩子攀比的局面?
所以,中小学教室装空调虽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但家长捐空调的“口子”应慎开。
需共同努力
□贾思慧(评论员)
高温天气下,教室里缺乏空调设备,无疑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挑战。家长众筹捐赠空调的方式,虽能解决一时之急,但并非长久之计。
我认为,解决教室高温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教室安装空调纳入民生工程,逐步推广实施。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建设,共同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学校作为教育的直接承担者,更应积极作为。一方面,学校应合理规划经费使用,将改善教学条件作为重要支出项目,确保学生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意见,共同商讨解决方案,避免因众筹等问题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社会也应关注这一问题。媒体可以加强对学校教学条件的报道,提高公众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建设,为改善学生学习环境贡献力量。
只有多方努力,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室高温问题,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公平且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学习环境,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清凉中安心学习,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