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碧小学,坐落在安溪县剑斗镇潮碧村的大山里,承载着当地几代村民的美好回忆。进入新学期,这所昔日充满欢声笑语的学校,却难得一见学生们的身影。曾经书声琅琅的教室,只剩四年级的小静(化名)与学前班的小金(化名)两个学生。寂静之中,校长郑和平和数学老师郑海滨仍坚守在岗,默默陪伴两个孩子学习成长。
潮碧小学也是本社东南公益“爱心午餐”项目资助学校,社会各界爱心接力11年,为该校留守儿童送去了暖心关爱和陪伴。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两位老师和两个孩子又收到了节日的慰问与祝福。
□融媒体记者 张晓玲 龚翠玲 高云 陈茗香 文/图
特殊课堂,守望成长
走进潮碧小学唯一在用的教室,偌大的空间只摆着两套并排的桌椅,他们分别属于小静和小金。
“29读作二十九,四个0放在一起代表单位万,所以290000就读作二十九万……”教室里,郑海滨老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耐心地给小静讲解万进制数字的读法。讲台下,小静专注地盯着黑板,神情认真却又透着懵懂。“她的认知能力稍弱,单个数字都认识,但组合起来就有些困难。”郑老师解释道,为了帮助小静逐步理解复杂概念,他上课时经常穿插回顾低年级的知识。
坐在小静旁边的小金则安静地临摹着自己的数字字帖,偶尔听到感兴趣的内容,他也抬起头望向老师。郑老师自然不会忽视这个小听众,完成对小静的教学后,他便走到小金身边,指导他如何正确地握笔写字。“来,坐直了,手再放松点,这样写出来的字会更好看。”在老师的指导下,小金重新端正姿态、一笔一画地写下一排排数字“2”。
“两个孩子的教学内容不同,上课通常错开进行,给其中一个孩子上课时,会安排另一个在一旁做练习。”郑老师表示,两个孩子一起上课,可以互相作伴,但教学模式还是一对一,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两个学生,也要坚持
“去年学校还有34个学生、10位老师,今年大部分学生都转去剑斗中心学校就读。由于学生不足30人,老师也按照安排调整为2人。”校长郑和平介绍,潮碧小学创办于1969年,这些年由于村民外出务工、适龄儿童减少,学校生源越来越少。同时,随着白濑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建设,潮碧村需要进行迁移,很多村民陆续迁出,孩子们也跟着去往其他学校。到了今年秋季新学期,潮碧小学就只剩下小静一个学生,本着就近照顾的原则,之后学校又收下学前班的小金一起教学。
“两个孩子家里经济条件困难,大人情况也比较特殊,根本照顾不过来。如果转去剑斗中心学校上学,路程10多公里,谁来接送、能否长期接送是个难题。”郑和平介绍,小静的父母肢体残疾,家里靠残疾补助维持生活。而小金的父母精神异常,家里靠大伯、爷爷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奶奶在家既要务农,又要照看两个大人和孩子,颇为不易。
“两个孩子暂时没办法走出这里,如果我们也走了,他们怎么办?”郑和平说,不能让孩子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他们也不会放弃。他和郑老师都是本村人,1987年他从师范毕业走上讲台,至今已在乡村执教37年,郑老师也在潮碧小学教了15年。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郑和平和郑海滨曾有多次机会去其他更好的学校教书,但出于对山区孩子的责任心,最终还是选择留了下来。如今,两位老师的家人也跟着大多数村民搬去其他地方工作、生活,而他们为了教学仍坚守在村子里,每周来回奔波与家人团聚。“今年可能是我们在潮碧小学的最后一年,我们一定会站好最后一班岗。”郑和平坚定地说。
爱心午餐,陪伴11年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老师们辛苦了,祝中秋节快乐!”日前,东南公益志愿者再次来到潮碧小学,给小静、小金发放了助学金,以及牛奶、零食等爱心物资,同时向郑和平、郑海滨两位老师送上节日慰问与祝福。
东南公益负责人表示,虽然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爱心午餐”将一如既往守护潮碧小学的困难学生。
11年前,东南公益首次走进潮碧小学,给孩子们送去了一批学习文具、体育器材和图书。该校当时有7个教学班,188名学生。其中,30多名孩子在附近农家寄午,营养不足,往往是一碗白米饭配上家里带来的凉菜,有的甚至没有菜。2013年5月,泉州市委文明办、泉州晚报社、泉州市东南公益协会等联合在潮碧小学启动“爱心午餐”,让寄午的学生吃上了有肉、有菜、有热汤的营养餐。
2019年起,东南公益又在该校开展了“梦想音乐教室”志愿服务,组织泉州市区专业音乐教师给孩子们送去了优质的音乐课教学……
郑和平表示,“爱心午餐”在潮碧小学持续开展11年,不仅送来了实实在在的物资帮助,还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的未来有了无限可能。“不管同学们走到哪里,相信他们都会铭记‘爱心午餐’的帮助,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温暖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