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颜雅婷 通讯员 颜晓芳
改革亮点
作为全省首批特色小镇,德化县三班镇荣获“瓷都茶具特色小镇”称号,是德化陶瓷生产重镇,辖区内不仅拥有世遗点尾林—内坂窑址,还有全国茶具产业集散地中国茶具城。然而,三班镇陶瓷企业以“小而全”的家庭作坊为主,亩产经济效益较低,已经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三班镇以德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为契机,全力推动三班村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地块入市成交,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土地入市后,三班镇引导本地企业、村民入股共同投资建设,拟建设陶瓷产业现代化厂房1.23万平方米,预估产值达2000多万元,新增村财120万元/年,新增就业岗位100多个,极大提升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生动实践
同地同权
推动首宗农村集建地块入市
“开工许可证刚刚批下来,过两天施工队就准备进场。明年的这个时候,规划图中的标准化厂房就该落成了。”德化县三班镇三班村后房山上,村党支部书记郑桂益看着平整后的土地,满是期待。
眼前这片土地,就是德化县首宗成功入市成交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地块,土地面积7.7亩,曾是村办集体企业厂房。从现场展示的照片可以看到,原先的厂房主要为20世纪80年代期间的土木、砖木结构建筑,较为破旧,部分建筑已经弃用,已然不适宜现代陶瓷产业发展。
“陶瓷产业是三班村乃至三班镇的重要产业。”三班镇副镇长陈汛万介绍说,近年来,三班村立足茶具产业发展优势,走出一条产业融合的工贸带动型乡村振兴发展路子,辖区内有多个工业园区,但镇区内的工业建设用地较少,多为家庭小作坊,此次入市交易的后房山角落的这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此前因厂房破旧而面临废弃。
去年3月,国家正式启动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德化纳入全省9个试点地区之一。“在全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摸底调查中,三班村这个地块符合相应标准且集中,村集体对于集建地块入市的意愿也较为强烈。”德化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毛寿群告诉记者,在泉州市资源规划局的指导下,德化县自然资源局、三班镇政府、三班村村委会三方充分准备、积极沟通、密切配合,去年12月1日,成功推动该集建地块公开挂牌出让成交。
事实上,试点改革,德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20世纪80年代末,德化县实施大城关战略,大力发展陶瓷特色产业,有序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县城转移。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无法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同等入市,导致农村大量土地闲置,土地资源配置低效。2022年,德化紧抓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政策机遇,先行启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前期工作,通过摸底调查,梳理筛选出符合入市条件的乡镇企业、闲置村校等存量集体建设用地。
收益共享
预计年增村财120万元
陈汛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后房山角落闲置的建设用地以143万元价格挂牌出让,按照德化县出台的管理规定估算,扣除土地报批成本和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等,村集体可支配收入约120万元。“有了这些钱,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公益事业就有着落,全村人都受益。”陈汛万说,不仅如此,该地块入市后建设的标准化厂房,已经有三四家小微企业有了入驻意向,预估产值达2000多万元,新增村财120万元/年,新增就业岗位100多个,极大提升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和效益。
“在本轮试点中,德化县紧抓机遇,积极探索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集体土地进入市场流通的管理制度,并完成全省首宗入市试点项目,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提供经验蓝本。”泉州市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办集建入市组组长洪东宏告诉记者。德化县出台的管理规定,建立了收益分配机制,兼顾了国家、村集体、村民个人的利益,实现土地增值收益共享。从制度上完善了土地收益分配标准,明确农民集体土地收益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统一管理。毛寿群表示:“如此一来,既提高了土地效能,让农村闲置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市场上接受优化配置,也让更多的项目在农村落地,提高农村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劳动收入。”
试点改革以来,德化全县累计推动3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交,今年还将推动6宗地块挂牌入市。
获得感
过去受限于土木、砖木结构搭盖的生产车间,亩产经济效益低。今后有了标准化厂房,可为更多的小微企业提供安全、便利的生产环境,不仅有助于产业链的集聚,也可推动实现陶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德化县三班镇陶瓷企业家郑建民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既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让农村资源要素活起来,也为乡村陶瓷产业发展提供土地支撑、增强后劲。
——德化县三班镇三班村党支部书记郑桂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