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学圈子里的人,常有机会参加各种文学活动。年轻时几乎没有不参加的,东奔西突,不亦快哉,收获颇多,踌躇满志。渐渐老了还浑然不觉,但身体会通知你。别的不说,旅途的疲累就有点吃不消。有一次到一个遥远的地方,晚上睡不好,天亮了才呼呼入睡。会议要开始了,主持人到房间里找到我以为我病了,一阵紧张。接着还要给我吃点东西,赶紧赴会。遭遇过一次两次尴尬我才意识到,这种诸如研讨会、笔会的活动,又在远方举办,应该避免。古人约定俗成“不留夜”“不留饭”“不留坐”的规则,我是都违反了。是应该悠着点。体力、精力差了还硬撑,研讨会上说不了什么新东西,笔会拿了人家预付的稿费,却写不出像样的东西,都是很尴尬的事。表面上强装镇静,内心腾搅得难受。但都谢绝,都不见你的人影,被公众以为你江郎才尽,从文坛消失了,心理上能平衡吗?当然能!自我调整一下,消失就消失,心宽体胖活得更自在,岂不快哉。再则,不是还能写吗,那边损失这边补,没有尴尬的日子最舒畅。
学会用手机是不早不迟的事。几年下来离不了啦,有方便,也有麻烦。有的人加你的微信,不是为了关心你,而是为了关心他自己,搭乘免费车到达一个个目的地。不来关心倒也没啥关系,但每天都连篇累牍贩卖自己的货就让人不舒坦了。这样的人,把他的微信删了吧,似乎有点不礼貌——有的已删过,又来加,加了还是依然故我。总还是要看看他到底发些什么,结果是全然和我没有半毛钱关系,而于我的昏花老眼已是负担。还继续运载这位免费乘客吧?又似乎没必要。这不是尴尬是什么?不避免只能一直兜着走。综合起来考虑,要么宽容,体谅这几位朋友的需求,要么删了,也没必要担心那么多。尴尬是跑进鞋子的沙,清理掉才能轻轻松松走路。
如今人们相处比过去年月宽松多了。“你好漂亮啊!”“流氓!”的尴尬再也不见了,“美女”的称呼满天飞习以为常。一次,小吴望着老蔡的满头白发沉吟片刻,突然冒出一句:“蔡老师头发是白的,心还是黑的。”老蔡不但没生气,还夸奖:“这话有水平。”我在旁边也竖起大拇指赞叹:“这幽默世界级!”但话说回来,把幽默当大实话听了不高兴让人尴尬的事还是没少见,这就要看智商高低了。该注意点还得注意,避免尴尬。
日常生活中有些事——如外出忘了带钥匙,回不了自己的家;得吃药啦,突然觉得好像吃过了,进退两难;买来食品,却已变质,找卖主理论?大街上嚷嚷?算了,又不情愿;稿写好了,却发错了编辑的邮箱……都让人尴尬。虽说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生活要愉快、和谐,还是避免为上。
依我看,提高素养是避免尴尬的重要途径,素养高了,凡事从容不迫、当断则断,尴尬来了也要一一滑落,用不着太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