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来,能让我一直喜欢的食物数量好像不多,油条算是一样。
我的老家地处闽南的丘陵山区,那里过去耕地稀少,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如果不是过年过节,平时家里大多吃得相当简单,常常是吃麦糊或者稀饭,再来一小碟咸菜,早餐就这样打发了。那时的早晨,也有小贩挎着竹篮,里面装有油条等东西沿村庄叫卖。但父亲绝对不买给我吃,他常说:“今天买了,明天小贩还会再来,天天买,哪来那么多钱?”话虽这么说,父亲还是会偶尔从街上带回几根油条让我解馋。
父亲有时会带我去早市卖东西,让我感到兴奋的是,那里的河市老街上有专门卖豆浆油条的摊点,可以让我解解馋。这种小摊的买卖无需吆喝,豆浆、油条特有的香味飘散开来,就格外吸引人,它们也是早市上最受欢迎的小吃。父亲每次一卖完东西,便带着我去吃早餐,那些小摊卖的油条又大又脆,只要沾点豆浆,就能夹带一抹特有的香气和甜味。吃进嘴里,香甜的滋味顿时充盈整个口腔,幸福感也随之而来。不过每次感觉还没尽兴,手里的油条就已经吃完。估计是吃得不过瘾,小时候的我就总在心想,长大后赚了钱,一定要天天买油条吃,一顿还要吃好几条。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走访了不同的城市,也品尝过不少地方的油条,但是感觉它们都不如老家的油条来得脆和香,有些吃起来的口感很软,还有的质地很柴,香气更是不足。还有不少地方的油条吃法和泉州不同,当中一些独特的吃法让我很是费解,不过转念一想,或许也有人很难理解我习惯一口稀饭、一口油条的吃法。
油条在中国,是极为普及且深受百姓们喜爱的一种食品。记得汪曾祺老先生说过,他平时会用油条做一道自创菜,就是把吃剩下的油条切段,里面塞点馅料,再下锅进行油炸。我曾尝试做过一次这道菜,但老先生写的和我做出来的成品有些差距,因为油条再次炸后就成了“老油条”,而我既怕油炸时间过短,会导致油条中包裹的馅料没熟透。又担心炸的时间长了,油条容易变硬变黑,不好吃也不好看。一时把控不好油炸的时间,做出来的这道菜就差强人意了。不过我想汪老先生要是来过泉州,吃到这里香脆的油条,肯定会赞不绝口,或许也不会再费劳费神去做那道老油条菜了。
我认为油条最好吃的状态,一定是刚出锅的时候,这时它吃起来脆香可口,滋味最棒。不过油条极易受潮变软,出锅后不能放置太久,否则就不好吃。因为这样,有时早上起来,我去早餐摊点买油条,就会在炸锅边守着,有时还得请师傅将油条炸至金黄色,甚至颜色更深点,毕竟这样的油条才是我的心头好。
热气腾腾的油条出锅后,稍等温度下降,就可以开始品尝,不仅嚼起来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香脆的感觉还能直达心头,让人倍感满足。就这样的吃法,我坚持了几十年,居然还没有吃腻,若是长时间不吃,还会格外想念。我想这大概是缘于自己孩童时的美食记忆,让我对这种食物尤为情有独钟。想着想着,我似乎又嗅到了油条的香气,嘴也开始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