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0月10日

高甲名家“下南洋” 侨胞盛赞“铜钟声”

在丰泽区东海街道大坪社区新竹巷中段,有一座建于清朝后期的闽南单落大厝,这里孕育了一代高甲名角董义芳。

1902年,董义芳在这座大厝里出生。小时候的董义芳长住爷爷奶奶家,他的爷爷爱看戏,也热心于活动组织。每晚爷爷组织唱戏学戏时,董义芳就缠着爷爷,跟着去。从那时候起,戏曲文化就悄然在董义芳幼小的心灵里扎根。1915年,14岁的董义芳到南安“福庆兴”高甲戏班学戏,开始了他的学艺之路。

到戏班学戏之初,董义芳连龙套角色都难承担。他十分勤奋,每日清晨就到野外练唱腔,夜晚在月下练台步,细心观察其他人的表演,经常对镜自练。几个月后,董义芳的父亲听说戏班要到东南亚一带演出,为了成全儿子学戏的愿望,也因为家里理发铺子生意难做,便自愿到戏班打杂煮饭。就这样,父子俩开始了海外漂泊的生活。有一次,“福庆兴”在印尼演出,当晚《凤仪亭》正待开锣,饰演董卓的演员突患急症,董义芳遂自荐顶戏救场。岂料一鸣惊人,老板及班友刮目相看。在此后的岁月里,董义芳的表演技艺日臻成熟。

1921年,董义芳随戏班回到泉州献演3天,盛况空前。后来“福庆兴”散班,董义芳先后在“金成兴”“双溪兴”“福和兴”等戏班搭演。凡是他挂牌的戏班,人们争相高价聘演。他还被应邀往菲律宾演出,回国前夕,当地华侨特赠高达3.8尺的大镜一面,镜上精工磨制“艺独称绝”四个大字。

1937年,董义芳再次漂洋过海到菲律宾,同名旦宝兰芬合作演出,后落泊异国,直至抗战胜利,方归故里。回国后,董义芳先在“新连陛”搭班,不久后创办“福泉音班”。

董义芳从艺以来,既注意学习班友的优秀演技,又善于吸收京剧、梨园戏、木偶等剧种的优点。他扮演的人物极富神采,加上他嗓音洪亮,海外侨胞称之为“铜钟声”。他经过几十年戏剧生涯磨炼出来的嗓音,声如洪钟,唱腔或激昂雄奇,或沉郁苍凉。因此,每当两戏对台时,只要他登台演唱,远近观众一听是他的唱腔,便潮涌而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义芳积极参加戏剧改革,从“大众剧社”成立到改名为“泉州高甲剧团”,他都任团长。剧团每年坚持到山区和农村慰问演出。其中剧团改编并导演的《小二黑结婚》,运用高甲戏表演艺术塑造现代人物,大受群众称赞。当时董义芳虽视力模糊,仍坚持登台参演。

董义芳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尤其敬老尊贤。他对培育其表演技艺的陈坪、郑文语二位师傅,恭敬如父。

1965年1月,董义芳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福建省电影制片厂准备为他拍摄片段舞艺资料。然而,就在拍摄前夕,董义芳因病住院治疗,手术后,又患并发症,不幸去世。终年64岁。

□融媒体记者 林雪娟 通讯员 郭柯柯

--> 2024-10-10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03442.html 1 高甲名家“下南洋” 侨胞盛赞“铜钟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