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吴拏云 实习生司敏 文/图)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到重阳节,泉州大街小巷、社区广场、左邻右舍,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息。无数老人在亲人的陪伴下,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其乐融融。
据汉代刘歆《西京杂记》所载,汉时的九月初九已有“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习俗,秋菊傲霜,用以浸酒,可“辅体延年”。“蓬饵”其实是一种糕点的名称。宋代泉州人林洪在《山家清供》里就曾介绍过蓬饵的制作方法:制作蓬饵时,把鲜嫩的白蓬子煮烂捣细,掺和上米粉,加入糖,然后上锅蒸,当香气扑鼻时就熟透了。在民俗的观念中,蓬草具有抵御病灾的作用,所以用白蓬子和米粉做糕食用。另据《礼记·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有灵,能庇佑人类。《八闽通志》载:“重阳,郡人率以是日登高,饮菊酒以延年,插茱萸以避恶。”所以在最初的重阳节里,人们登高饮酒,以及吃蓬饵等糕点,更多的是想用亲近自然的方式达到“辟邪祛灾”以及强身健体的目的。《南安县志·卷8·风俗志》载:“九月九日重阳节,士人每登高山,饮茱萸菊酒,此即‘太华峰头作重九,左手持鳌右酒杯’之遗意也。”
九月初九的“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人们依此萌生了在重阳这样吉利的日子里举办祭祖与敬老活动的念头。相传,古人最看重的季节即春、秋两季。这种看法源于古代农业社会的“春祈秋报”思想,即春耕时节祈求风调雨顺,秋收时节感恩收获。春秋两次祭祀社稷神也成为国家的重要典礼。后来春秋两祭传入民间,成为民间一项古老习俗。民间春祭通常在清明节举行,一般祭拜自己的直系祖先;秋祭则在重阳节举行,祭奠宗族共同的先人。通过祭祀活动,亲情、族情得到了进一步升华。重阳节也由此与除夕、清明、中元三节合称为中国传统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重阳节并不仅仅限于对生命的追求,更是一种对和谐社会的向往。重阳节“长寿、敬老”的寓意深入人心,人们在重阳节强调敬老爱老,通过向老人表达敬意和关心,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这一天,人们会回家看望父母或爷爷奶奶等长辈,为他们献上问候和祝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3年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则正式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老年节”,将尊老敬老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
重阳节除了是亲情陪伴的重要日子外,同样也是乡情喷涌的时刻。游子们常在这天返乡,尽情抒发着对故土家园的眷念。北宋大臣、晋江人吕夏卿的《和王景彝舍人九日作》诗曰:“节物登临旧,风光老大前。放歌杯酒阔,长日菊花天。只有随群事,常开送客筵。归心恋城郭,枕手梦林泉。数负提壶约,重经落帽年。离居相见少,百过读新编。”短短60个字,既写出了重阳节与好友登高饮酒赏菊的喜悦,也写出了游子恋乡、思念故人的淡然忧伤。喜与忧、爱与愁,交织相缠,恰似那杯菊花酒,人生滋味可谓尽在其中。明代南安名士黄潨清则在重阳节这天为南安新城的鼎建写诗赞称:“平成门外九日巅,捧驾寺中祝万年。南安新城今鼎建,卜与皇图历亿千。东峰姜相西高士,勋德及民孰公前。年年九日人登高,应有重刻岘山篇。”士子对于家乡建设发展的美好期许溢于言表,也让乡情乡味为节日增添光彩。
(相关报道见第十八版)